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红包评论”:市场规则对艺术原则的侵蚀和扭曲

2014年11月07日08: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红包评论”:市场规则对艺术原则的侵蚀和扭曲

   原标题:岂能因红包而评论

   “红包评论”的泛滥,早已是公开的事实。“红包评论”这些年受到的叱责和讨伐也不绝于耳,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盛呢?

   “红包评论”的实质是市场规则对艺术原则的侵蚀和扭曲。如今中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对生产和消费资源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增强,艺术市场也不例外。既然如此,艺术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就必然要树形象、搞营销,只要看看各种生活用品的离奇广告,你就可以用包容之心来看待艺术的营销了。

   但是艺术产品是极其特殊的产品。其特殊性在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是纯粹精神性的消费,这种消费的机理和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的评判和估量,才会凸显自身的价值和功能。这样,艺术评论的功能就十分关键了。

   艺术评论本身不是艺术营销,而应该是艺术市场的守夜人和裁判员,代表广大文化消费者,以专业的知识和修养,对艺术产品进行公正、精确的鉴定和评价,从而一方面激励生产者,生产更加优质的艺术产品,另外一方面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由于我们的艺术市场在这方面并没有严格规范的渠道(目前各种艺术协会尚未明确承担这种评定产品的责任),这一功能经常是通过生产者呼朋唤友、临时拼凑队伍,或者委托给公关公司,以此来实现推广。这其中,出现“红包评论”的怪胎,在所难免。

   “红包评论”饱受诟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艺术评论是否应该有酬劳,也不在于生产方是否应该实施营销行为,而在于由于红包的不合理的施受关系,这个艺术的把关环节被扭曲成为利益交换的领地,使得艺术评论很容易异化为“拉偏架”“吹黑哨”的庸俗行径,从而丧失了自身的本分。因此,笔者以为,要真正杜绝“红包评论”,必须规范文艺生产和评论的市场关系,建立合法、稳定的中间机构,一方面通过合理透明的报酬体系,隔离评论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利益关系,组织和激励各种形式的艺术批评,另一方面,为艺术生产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使得艺术生产者,摆脱私相授受的侥幸心理,通过合法渠道开展营销,接受专业鉴定。

   简单地从道德角度看待“红包评论”,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当下文艺生态的真实境遇,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来源:中国文化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