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护传统村落 守望精神家园
传统村落凝聚着亲缘、血缘,是宗族、民间信仰和乡规民约的联系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脉。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入和乡土生产生活传统方式的改变,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自身发展和守望家园的两难境地。保护传统村落,既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又是对未来世界的重塑。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传统村落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乡村,很多古村落还等不及人们去觉醒、去保护、去开发,就因无人居住,沦落为“空心村”,而加速破败而消亡。
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破坏,毁掉的不单是一座建筑、一个村落,还会丧失掉孕育传统手工业、滋养传统民风市井的土壤。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古排村,便是城镇化进程中衰落的村庄之一。南岗古排始建于宋朝,曾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瑶寨,保存了368幢明清古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当地村民跟着进城务工的大潮,流入广东各个城市。村庄的房屋基本无人居住,大量的建筑因人口流失而出现不同程度损毁。
传统村落的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从乡土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朴实乡民,从传统民俗到社会规则,众多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富有冲击力的文化物证。传统村落保护一旦与文化产业结合,便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北留镇境内的皇城村保留了大量建筑文物。近年来,以皇城村为依托规划建设的“皇城相府”旅游景区,在相对完整保持村落原貌的前提下,融入了现代旅游的参与体验功能,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最大限度地存留了古村落的历史记忆。
传统与现代融合、经济与文化统筹、自然与人文和谐之路,是保护古村落文化发展中一种有效可行、富于生机的模式,是创意营造和文化蕴养的最佳选择。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立了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中央财政也下拨了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这些村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等。
创意营造和文化治理是保护并拓展古村落生存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国外保护经验和探索“社会化保护”的新方式,即坚持“以古为本”、“以民为本”的保护理念,而非单一的“旧城改造”、“旧村改造”的线性开发模式,实施“新旧分开、有机更新”的战略,即地方政府在逐年加大财政保护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在更好地保护古村落前提下,盘活古村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要素,诸如皇城村等保护与开发结合,不失原生态又具有市场精神的资源整合方式,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寻找到富于温度的生命力。通过土地置换、房屋产权置换或租赁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方式,也必将为古村落的再生带来新的机遇,重塑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憧憬。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