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新收藏的这块唐武周时期碑 记者 张宇明 摄
唐武周时期造的“天”字
唐武周时期造的“地”字
唐武周时期造的“授”字
比起埋在墓内的墓志,立在墓前的碑更易损毁,难以保留,因此有“一碑抵千志”的说法。碑林博物馆近期首次征集到一通武周时期的墓碑。这是武则天改国号“周”时期的碑。这个特殊时期保存下来的碑极少,价值极高。因小破损,碑主人名字不得而知,但它整体保存较好,2500余字的碑文上有多个武周时期特有的字。
隋将归唐
碑主人跟随唐太宗多次征战
这通墓碑是在南郊一处工地上发现的,发现时碑已成两截,表面有几处小破损。
昨日记者看到这通石碑雄浑厚实,已粘贴完整。通高300厘米,最宽处102厘米,厚32厘米。碑额上用篆书写着“大周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碑文洋洋洒洒2500余字,主要记载了碑主人的曾祖父到父亲的家族荣誉,以及本人的生平经历。
碑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赵力光告诉记者,从碑文可知,碑主人曾祖父叫杨播,祖父叫杨超,父亲叫杨荣。这三代从北魏时期到北周时期,都曾任过军职。曾祖父当过鲁阳郡守,祖父当过平阳郡公,父亲当过文、邓二州刺史。
令人遗憾的是,写到碑主人时却残损,因此名字不得而知,但能够知道他在隋代任军职——右屯卫,后来随隋炀帝征讨辽东,归唐后也多次跟随唐高祖、唐太宗参加唐初平定全国的战役。后来官至光禄大夫。最后的官职是郢州刺史,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武周时立碑
碑文“日月天地”等用了造字
碑主人死于贞观十八年(644年),享年61岁。他是唐朝的官,先埋于韦曲一带,后来到了684年,他的次子杨玄敏迁葬于凤栖原。因为立碑在武周时期,所以碑文也难得一见,当中使用了大量武周时期特有的文字。
赵力光告诉记者,武周时期,武则天造了近20个字。大家熟知的有“曌”字。这次发现碑文中,有“日”“月”“天”“地”“授”等多个当时的造字。例如当时的“日”字像圆圈中一道水波纹,“月”则是圆圈中一个旋转的万字符。
碑文的撰写者和书写者也不得而知,但是碑文字体优美,以楷书为主,杂有行书。从历史上看,大部分碑文和墓志铭都是通篇一种字体。但唐太宗时开始崇尚行书,因此楷书和行书并行,这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珍贵墓碑
为研究武周历史提供资料
碑文中发现多个字被故意磨损,推断可能是历代拓片者为利益,故意为之。如果拓片后将关键字磨损,那么自己的拓片就会更加珍贵,因为别人无法再复制。
有趣的是,碑文中还发现了“韦曲”与“凤栖原”两处地名,和如今地铁站的名称一致。从武周时期,这两处地址名称就一直沿用,地理位置也没有大的改变。
碑林已有900多年历史,近10年来征集墓志和墓碑近千方。其中,武周时期的墓志有四五十方,但是墓碑却是首次发现。这通墓碑丰富了碑林的藏品,碑文中的记载也为研究武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