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聚焦中国戏剧:何谓“先锋”?怎样“新锐”?

2014年11月20日08:0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聚焦中国戏剧:何谓“先锋”?怎样“新锐”?

   “我个人认为,中国戏剧如果存在‘先锋’,也就是在舞台美术上了,编剧、导演、表演都谈不上‘先锋’。”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如是说。

   也许有人对他的看法持有异议,然而异议本身也恰恰说明:先锋戏剧及其周边的种种,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据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介绍,当今的戏剧史论者习惯于把1982年的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作为中国先锋戏剧肇始的标志,如此算来,先锋戏剧在中国已有30多年历史。

   近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的“2014CISD中国先锋戏剧青年论坛”在京举办,与会的主要成员是戏剧界两个“70后”,即年纪在70岁以上的老专家和出生于1970年以后的新力量。新老戏剧人一道聚焦先锋戏剧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何谓“先锋”?

   “死也不和人一样”

   谈起“先锋”的概念,知名导演熊源伟想起了他的老师在他毕业时说过的一句话:“死也不和人一样。”熊源伟说:“我理解我老师说的‘人’,首先是指自己,一个艺术家要不断颠覆自己,这才是‘先锋’。”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章抗美对“先锋”的表述更加“接地气”,他说:“我认为‘先锋’就是你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你做完以后有人追随你继续做。”

   与会专家普遍感到,与其说“先锋”是一种可触可感的固定样态,不如说它是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突破成规的精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秘书长张旭说:“其实没有约束就没有设计,艺术家就是要在遵循规律的同时打破规则,这种探索本身就是‘先锋’。”

   青年戏剧导演黄盈则结合自己导戏的切身体验,谈到“先锋”如何“落地”的问题。黄盈说,他曾遇到这种情况:设计师拿出一个很棒的舞美方案,可是制作出的成品却与方案相去甚远。“有时我会觉得,是那个手持电焊制作布景、道具的工人决定着最终舞台呈现的效果。就先锋精神而言,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我们的薄弱环节更多是在制作上。”可见,要想让戏剧“先锋”起来,从创意到制作每一个环节的精彩都不可或缺。

   怎样“新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论起“先锋”,西方艺术界的尝试常常颇为大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多专家感到,放眼西方或许能为自己的创作带来启示。

   知名歌剧导演陈蔚日前刚刚从德国归来。德国这样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其歌剧舞台表现却非常大胆,对传统歌剧的新阐释让陈蔚很吃惊。“比如我在德国看到的《帕西法尔》这部瓦格纳名作,他们把舞台打造成一个烧焦了的世界,还燃着残存的火。演员也突破了必须站着唱的局限,边做繁重的表演边唱咏叹调,甚至拿着真喷水枪表演。”陈蔚说,“我还看了一部《弄臣》,它的乐池是暴露在观众视线之内的,演员们在乐池前表演,也打破了以往歌剧演员必须在乐池后面唱的手法。”陈蔚感到,许多突破都是可以引入中国歌剧创作中的。

   除了舞台呈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上,我国戏剧人也不断从四面八方汲取着灵感。

   青年导演赵淼谈及他到法国某艺术学校参观的经历。一进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舞美设计作品展览,这些作品都是由表演系学生设计制作的;当他来到排练厅,则看到许多舞美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练习表演。赵淼说:“他们的培养模式给我很大触动,我想我们讨论先锋戏剧,不仅该关注视觉呈现和观演关系,表演与舞美设计、与舞台空间的相辅相成,戏剧内部各门类的合作关系也很值得思考。”

   对此,青年舞美设计师石昊深有同感,她回忆起自己与国外导演理查·谢克纳合作《哈姆雷特,那是一个问题》时的情景。“当时导演要求我们设计师都要上台演戏,体会人物。我想对戏剧本身的全面感知对创作大有裨益。”

   当舍则舍,当用则用:

   一切为戏服务

   诚如章抗美所言,以当今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让机械装置做极为精细的动作,舞台美术正在成为一种特殊的“演员”参与到戏剧中。技术的发达为戏剧人大量利用舞台装置以求“先锋”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高明的创作者往往并不这样做。

   青年舞美设计师申奥曾与俄罗斯导演合作,担任话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的舞美设计。“我当时设计了一个类似两扇大门造型的舞台装置,可以做各种旋转动作,配合着灯光,能够完成复杂的舞台空间分割和调度。”而当这部戏剧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套复杂的装置自始至终只旋转了一圈。申奥说:“导演面对任他使用的技术装置,还是坚持了一切以戏为主而没有滥用技术。转一圈又回到原点,这里面包含着某种轮回感,这个动作的哲理意味和全剧很吻合。”

   技术自有它发挥的空间,当舍则舍,当用则用,在该使用科技手段制作特效的时候大胆使用,往往会带来艺术与经济双赢的效果。张旭谈到在河北某地的某实景演出,动用了200匹战马,而每一匹战马每日的饲养费用比出动一个人还要高昂。“其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发挥科技的作用,用20匹战马加上特效,完全可以达到一样震撼的效果,在经济和管理成本上则会比调动200匹战马节约很多。”在张旭看来,一切试图追求“先锋”“新锐”的尝试,都要为戏服务,才算物尽其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