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作家哲夫:书评中的批评正在消失 许多批评家堕落

2014年11月25日15:23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作家哲夫:书评中的批评正在消失 许多批评家堕落

  日前,首届华文书评人年会在深圳启动,在年会上,诸多专家、学者、评论家对当前中国图书评论的现状做出评论,不少专家认为,当前国内书评界出现诸多问题,诸如关系稿、利益稿很多,不愿意真正批评,批评成为得罪人的事情,致使书评失去意义,变成了互相追捧的工具。

  实际上,书评业的乱象,一直都是很多学者和专家关注和批评的焦点,然而,商业化时代,批评家生存状况堪忧,批评平台的缺乏,乃至市场利益链条的捆绑和束缚,都使得批评成为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对此,本报采访了著名作家哲夫,哲夫说:“书评中的批评正在消失,许多批评家堕落,真知灼见的批评难以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场、迎合商业化的大潮。但这不能怪批评家,而是整个社会正在彻底的金钱化,评论家也没有办法”。

  花花轿子抬人,固然皆大欢喜,然而,对于一个图书创作来说,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失去了批评,失去了底线是可怕的。哲夫说:“商业化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极限,超过极限,就会产生很麻烦的后果。如果人们都以坏为好,以恶为善,以丑为美,那将是可怕也是可悲的事情”。

  没有批评的评论

  北京晨报:一直以来,当前社会中书评的冷落都是许多人担忧的问题,在您看来,书评出了什么问题?

  哲夫:书评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把评论变成了炒作,炒作成风。书评不能公平公正,不能中肯客观,变成了炒作的工具,失去了批评的意义。实际上,当批评开始商业化,也就没有了批评,只剩下炒作,书评也就堕落了。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商业化?

  哲夫: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评论家的问题,商业社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定位了。开一个作品研讨会,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评论家,奉上红包,请这些人说好话,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规则和做法,如果有人坚持独立的思考,对于不认可的作品不肯说好话,他的意见都不可能发表,也不会再有人请他。这就是问题所在,社会彻底的、完全的金钱化了,评论家也没有办法。

  批评家不是作家的跟随者,更不是市场的跟随者,而是创作和阅读,乃至是一个社会的引导者。哲夫说,“如别林斯基那样伟大的批评家,他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批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出了批评的意义。而在今天,这样的批评家太少了,具有引导意义的批评也太少了。”

  如何才能扭转书评堕落的现状?曾经有许多人为之焦虑,也提出过许多办法,诸如更多的批评平台,对于批评家更好的待遇,乃至建立评论家共同体等,哲夫说:“最根本的,是一个社会要有底线,好的评论家并非没有,甚至很多,但是真正严肃的批评,都没有地方发表,没有人认可。”

  从遗珠到混珠

  北京晨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书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哲夫:原本的书评,第一是解释作品,一部作品出版以后,很可能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地方,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书评就是要把这些东西解释清楚,让阅读者更加清楚、自如地阅读。第二,批评是良知的表现,批评家是良知的代表者,让创作者和读者注意到那些他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乃至发现未来的某种方向。世界上著名的批评家,比如别林斯基,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他们是一个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是指导者和引领者,为人们照亮前路。别林斯基曾说,批评者不是跟在作家后面的爬行者,而是走在前面的引领者。而现在,我们的很多批评者,其实仅仅是作品的解释者,实际上这只是批评最起码的功能,高明的批评家,应该是具备前瞻性的,看出未来走向的人,把迷雾中或隐或现的端倪指出来,让作家和读者思考。

  北京晨报:失去了引领作用的批评会怎么样?

  哲夫:一个最明显的后果是,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被掩盖了。因为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大部分好的作品,可能在艺术上、在价值上都有建树,但恰恰都不那么好读,不热闹,不吸引眼球,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反而不被看好,遗珠之憾,每年都有很多,而且在商业化越来越泛滥的时代,原本是沧海遗珠,可能变成鱼目混珠,真的好作品,很难出头。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