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博物馆文创产品需要“家常菜”

2014年12月01日07: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产品需要“家常菜”

   原标题:博物馆文创产品需要“家常菜”

   事件:11月23日,201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厦门举办。各界人士齐聚,话题很多,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目前,文创产品开发仍是诸多博物馆的短板。如何让文创产品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各类博物馆亟须解决的问题。

   各方观点

   游冉琪(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文创组组长):要有创新性和故事性

   对博物馆而言,文创产品是连接大众的最好纽带。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典藏资源,是文化的资源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创产品,将典藏文物与民众生活连接,可让观众将博物馆里的独特体验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现在,博物馆都在摸索、思考走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之路,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品牌的建立与经营,并开发出特有的文化衍生品。我认为,创新性与故事性是博物馆开发独特性文创产品必须走的方向。创新是市场的需求,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不仅在于样式、种类,也要提炼出最能代表博物馆特点的文化符号,并融入现代、新颖的审美取向。故事性则是文创产品文化内涵的表征,文创产品代表的是博物馆“公益文创”的理念,可借以凸显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除了符合市场与艺术价值之外,文创产品还可通过其独有的故事为其增值。

   博物馆在利用自身品牌资源的同时,也可实施品牌结盟的策略,比如我们与“中华邮政”共同推出的花鸟刺绣、青花瓷邮票、陶作坊的现代风格茶具,都是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文创产品。

   李韵(《光明日报》文化遗产周刊主编):要有更多“家常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文创产品的研发,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作用。比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都研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创产品,受到参观者的欢迎。

   但纵观国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大量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意,只是文物本体的简单复制。比如,把古书画上的图案印到围巾、坐垫、水杯上。其二,品种雷同,几乎每个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商店售卖的都是书签、鼠标、优盘等。其三,文创产品两极分化严重,高端产品非常讲究、设计十分别致,但价格很高;低端产品价格低廉、粗制滥造,激不起参观者购买的欲望,而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是公众最想要的。文创产品不能要么海参鱼翅,要么地摊小吃,参观者更爱“家常菜”。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比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一种创意产生很快会被大量复制。你创意出青铜器形状的曲奇,我就做类似的饼干;你创意出“萌萌哒”的玩偶,我就做笑呵呵的公仔……每类文创产品在研发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一面市就被仿制,必然会伤害到原创者的利益,如此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原创了。另一方面,应该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术业有专攻,文创是有专业要求的工作,仅靠博物馆人是不行的。将文创交给专业团队和公司,是一种比较有操作性的做法。

   魏立中(十竹斋木版水印传承人):可与非遗“联姻”

   虽然有的非遗项目以技艺精湛赢得不少青睐,但由于产品样式传统、缺乏创意,难以跟上时代潮流,观众多是“远观”。我认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可与非遗结合开发,既可以保留非遗原生态的技艺,更可以让具有博物馆自身特点的文创产品进入百姓生活。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仅仅是将一件藏品或艺术品进行缩小、复制,也不是把一个图案附着在某一个器物上这么简单,艺术衍生品如果想引发消费者的兴趣,就要在对原创作品的二次加工设计上多下功夫,而非遗的众多技艺便有可借鉴之处。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一团和气》图,如果把原作扫描印刷,只是个简单复制品,创意元素太少,但若是将原画进行取舍,利用水印木刻、桑皮宣纸等非遗技艺和材料,便可制成一幅颇受人喜爱的当代水印版画,又不失传统古意。

(来源:中国文化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