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真实的“传奇”胜过万种虚构(新语)  

莫言谈创作感想:真实的“传奇”胜过万种虚构

莫  言

2014年12月0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真实的“传奇”胜过万种虚构

  最近,电视剧《红高粱》上映。由我的小说改编而来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为什么还能吸引现在很多观众?我想主要还是剧中的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能够让观众从他们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从他们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一部历史剧与当下的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我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我的故乡真实存在过的,或者听过其传说的人物改编的,基本来自于对人物原型的描述。

  《红高粱》中着墨最多的首推“我奶奶”,由3个现实中的人物合成;《檀香刑》中的戏班班主孙炳,就是清末时期反抗德国人被抓,后被清政府处以酷刑的高密农民孙文;《生死疲劳》中“单干户”蓝脸的原型是我家乡一个坚持单干的农民,我爷爷也是其重要原型之一……这种原型的力量非常巨大。

  很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因为就是他们给我提供了灵感,是他们的存在让我感觉到写作的时候如鱼得水。我想只有作家获得了这样一种亲切的、真实的感受,写出来的人物才可能是有生命感的,才有可能具有鲜明的个性。

  无论多么有才华的作家,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生活来写作。尽管作品可以写得上天入地,但就像一个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一样,作家也无法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我熟悉的生活是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让我写一位南方的或者城市里的人,我就感觉心里没底,非要写也写不好。我写我家乡的红高粱,能写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我后来写过一篇海南岛红树林的小说,由于我不熟悉,尽管也去采访过,也钻到红树林里实地考察过,但还是没有亲切的感受,觉得它跟我没什么关系。别人也问我为什么写的都是狗啊、牛啊、猪啊,没有别的动物,我说因为我找不到别的动物的原型。如果让我写袋鼠、写熊猫,估计我无法下笔。

  小说构成的因素很多,作家要锤炼语言,要设计结构,要编织故事,要刻画人物,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围绕着人物来写。贴着人物写,是沈从文先生教他的学生汪曾祺的一句很重要的话。写人物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考虑他的阶级属性,也不要给他贴上好人还是坏人的标签,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首先应该把他们当成人来写,站在人的立场来写,写出好人的弱点,也要写出坏人的尊严,这样才能克服小说的地域性障碍,获得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而且,作家要想持续不断地写作,就必须克服个人的好恶,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越是你不喜欢的人,越有可能成为你小说中的原型。这样的经验积累得越多,对人的认识才可能越全面、越深刻,写作才越有把握,写出来的人物才越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我曾经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实际上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观察我自己、研究我自己的人。只有理解了别人才能理解自己;当然,也只有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本报记者贺林平根据作家莫言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的演讲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1日 12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