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住建部门及文化部门评选出广东省首批传统村落,佛山共有11条村入选,如西樵百西村、丹灶仙岗村、九江烟桥村等。(12月19日《南方日报·南海视窗》
传统村落因为浓缩了古祠堂、古建筑等文化“基因库”,又因天然的山清水秀、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相伴,安放着民众的“美丽乡愁”和“精神家园”,那些“压箱底”的瑰宝,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成“绝唱”。南海几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难得的人文肌理和文化名片。
应当说,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佛山,如此多的传统村落能保存下来,印证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那种对人文资源、历史悠久的认可,更成了一种灵魂和一种精神。
诚然,古村落这样的金字招牌,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活化古村落可以用多各种资源和资金,特别是引入民间资本开发,与乡村游等高效嫁接。但最怕的是传统村落有诸多历史文化符号,背后是久远的故事、珍贵的文化肌理,诸如古建筑、古景观等,本身经不起风雨飘摇,要是改造盲目上马,只顾眼前利益,一旦仅有的文化遗存消失,将永不重生。显然,古村落怎样在开发、环保、传承方面取得平衡,有关部门要有明确规划和操作细则,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采取专家和群众意见,防止过度开发和低效运营。
活化传统村落,怎样保护各种人文元素,提炼市民的精神和道德,必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否则,人文肌理消失了,特别是看得见的文物不复存在,群众的情感线断了,活化的意义就荡然无存。袁斗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