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8000年前用鹤骨所制笛子 系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乐器

2015年01月15日09:59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8000年前用鹤骨所制笛子可发7个音节 发音准确

  距今已8000年的骨笛、5000余年的陶埙、4000年前的鱼形磬,还有西周应国的编钟、安阳殷墟出土的编铙,还有表情傲娇的音乐女人、安安静静的西汉美男子……南宋官窑博物馆里这一件件精美的古乐器已经就位,由南宋官窑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和韵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今日就要开展,展期三个月。

  对于要放寒假的孩子们,这是一份多么棒的新年礼物呀。

  8000年前,用鹤骨制作的笛子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

  古音乐文物全部来自河南博物院,包括精品57套,共计162件,其中14件为一级文物。两件国宝级文物,堪称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其中一件是1990年在河南淅川县徐家岭楚墓出土的青铜神兽,另一件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市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这根由鹤类肢骨制作的笛子,是一件七音节乐器,是展厅内最古老的文物,有8000多年历史。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竟然可以发出7个音节,经过专家测定,这根骨笛发音准,并具备了7声音阶结构——而在它出土之前,人们一直认为7声音阶来源于西方。

  虎跑公园表演里有的乐器编钟

  原来还有镈、铙两个“兄弟”

  青铜编钟这种古代乐器,认知度蛮高。此次展览中,还有跟编钟长得像“三胞胎”的,镈(bó)和铙(náo)两种乐器,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底边微微上凹的,叫做钟;底边扁平的,叫做镈,单个打击乐,主要用于加强乐曲的重拍和主音的作用。这两者演奏时,一般是悬挂、敲击。而铙则更好辨别一点,因为它顶上有一根手柄,是一种手持式乐器,演奏时铙口向上,这种打击乐器,主要被用来祭祈神明,有时也被击于山顶、振奋军心,这次展览中有3个“回”纹铜铙(náo)。

  本次展览,可以见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特镈(bó),高92.5厘米,重300斤,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

  “河南新郑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国都,它可能是当时显赫人物郑公的随葬品。”官博工作人员方忆说。

  玩具手枪大小的石排箫

  该怎么演奏呢

  有一件超酷的春秋迷你乐器,乍一看,它像一把玩具手枪,仔细瞧,13根如香烟般细长的小管紧密排列,每一根石头管子都是中空的,管壁厚度1毫米都不到。

  这么迷你的乐器能演奏吗,不会是装饰品吧?不妨看一眼隔壁展厅唐三彩陶俑好啦,大马上的绿衣女子双手持箫而奏。“演奏用的排箫要两只手拿的。这迷你排箫可能是陪葬用的。”方忆说。

  汉代歌舞团

  治愈系古陶俑,萌萌哒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肚腩而愁眉苦脸,还不快来看看这组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乐舞杂技俑,15个胖瘦高矮各不相同的小人儿各自自在地舞蹈着:有的挺着肚皮,抬脚伸手,身体微微前倾,做出自由泳的姿势;有的扎着马步,双手呈射箭状……圆润的体态配上夸张的动作,逗趣十足。谁说瓜子脸纸片人才是美,这些“治愈系”舞蹈团多惹人爱呀。

  怪异的红陶亚腰鼓

  是腰鼓还是棺材

  展览中,有一件比较有争议性的藏品,叫“红陶亚腰鼓”。

  它被一部分考古专家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牙状的倒钩是为了撑开用动物制成的皮膜,而小孔则是方便声音的流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陶鼓的形态又特别像一个A字型身材的娃娃,因此,还有一部分考古专家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乐器,而是用来收殓夭折的婴儿尸体。窄的一头刚好可以放入婴儿小小的头部,留出的小孔则是供其灵魂出入。

  还有个利好消息,下周,钱江晚报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将为此文物展提供免费的语音和文字讲解;另外,“西湖晓蛮腰”微友还可以优先获得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老师带来华夏古乐专场讲座《音乐史诗》的听讲资格。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