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橒复原路线
鲍橒盲走迷宫
“迷宫行者”鲍橒
上周五播出的《最强大脑》第二期节目,继“中国雨人”周玮后,出现了历史上第二位满分选手——最聪明的“迷宫行者”鲍橒!选手天赋异禀的脑力让评审和观众们讶异不已,“史上最强道具”“蜂巢迷宫”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蜂巢迷宫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是谁设计出这么变态的题目?迷宫背后的操控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学院的科学团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扬子晚报记者 张漪
诺贝尔奖带来设计灵感
这次电视史上的首次迷宫挑战,是《最强大脑》幕后科研团队做出的“最大尺度”的尝试。
“这是一场让专家脑洞大开的创作。”北师大教授李添透露,第一季几乎没有纯靠空间认知的挑战项目,第二季中幕后“最强团队”致力于创造脱离记忆的挑战项目。在创作的最初,团队的想法是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异形迷宫”。为了打造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们可谓是集体“脑洞大开”。
专家解释道:“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参考了不少科幻大片,做了成百上千种尝试。比如管道式迷宫、‘潘神’式立体迷宫、‘心慌方’式移动迷宫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在没有确立项目前,团队先是分组展开了不同的图纸创作。管道式迷宫的难点在于接口的多样化,接口种类多达几十种;‘潘神’式立体迷宫的出口具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形态千变万化,三维度的组合方式多达四位数;另一种移动迷宫以著名科幻片《心慌方》命名,其中更是变化万千。”
究竟选择哪一种迷宫?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给了团队极大的创作灵感。“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为六边形,而大自然中的蜂巢正是六边形结构!六边形会打乱人类的判断方向,身在其中只能靠纯粹的空间感知能力摸索,这一举突破了常规迷宫的概念。”
李教授兴奋地说,在接下来的300多天里,专家们开始逐步确立蜂巢迷宫的规模以及挑战规则,过程中画出了几千张稿子,足有大半个人高,“整个实验室就好像是一个变态迷宫展览!”
一帮博士进去“迷路”了
“蜂巢迷宫从雏形到成品真是足有亿步之遥!”李添说,“想出陷阱之后就想着能否再难一点,路线确定之后就开始较真迷宫规则。从让选手先看图纸再走,到盲走迷宫,最终决定让选手走出来并复原最短路径,我们在头脑风暴中不断地修改规则,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的运气成分。”
在迷宫初步搭建19个蜂巢时,专家顾问团的教授刘嘉带领一帮博士生进去规划路线,最终一帮人晕头转向,只能开锁走出。
专家们估算,有高达500位数的路线可能性,不禁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了质疑。鲍橒的出现,让专家们惊喜不已!他虽然是围棋盲棋界的世界第一人,十分擅长于“闭目运动”,但直到挑战的最后一刻,整个团队也不知道鲍橒是否就是科研团队要找的那个“他”。
最终方案确定后,科学团队预想的完成时间保守估计是10个小时,而挑战过程中,鲍橒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淡定和超凡的空间感知能力,最终只用了4个多小时就完成挑战,“蜂巢迷宫好像就是为鲍橒打造的!”专家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满分选手当之无愧!“其实蜂巢迷宫还是没有做到极致,难度是无止境的,重要的是能否有人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