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文艺界热议《平凡的世界》 梁鸿鹰:讴歌人的力量【4】

李星 向云驹 李国平 畅广元 梁鸿鹰 郦国义 尹鸿 李星文 聂伟 周由强 毛尖

2015年04月03日09:26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发言摘登

  李星文(文艺评论家):

  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刷新原著

  我想说两个意思,一个是忠于原著,另一个是刷新原著。

  忠于原著体现在这么几点:第一,开篇用了陕北口音的旁白,孙少平坚毅甚至带点自卑的口音,味道非常纯正。第二,一直如影随形的来自小说的旁白。第三,导演率领导演组在服装、造型、美术、选景这几方面都竭力还原原著,现场的调度、镜头的运用也都是非常高的水准。第四,来自于原著一以贯之的真诚的心态,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还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想这几点可以说明电视剧是非常忠于原著的。

  刷新原著是指叙事重心的调整。原小说里孙少平的戏份或者说章节篇幅更多一些,但是电视剧里的孙少安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孙少安作为一个农民,他是率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人。

  这部作品一方面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当前电视剧播出环境之下,非常有诚意地为观众做了很多新的服务。

  电视剧没有背叛小说的框架和人物走向,但通过素材的取舍完成了对原著的刷新。对孙少安进行了精神补钙,孙少平则更多地被放进了暗场,配方变化后,这已经是一部全新的作品了。孙少安和孙少平是50后,《平凡的世界》记录和折射了他们青年时代的艰难与奋进,感染和激励了接踵而来的60后、70后。历史拔步向前,孙氏兄弟的困境已不复存在,但历史也是循环演进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真情永不过时,奋斗总有价值,这是今天重看《平凡的世界》的理由,也是新旧两代人精神连通的沟渠。

  聂伟(文艺评论家、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

  平凡世界里的乡愁与愿景

  由上海来主创主拍《平凡的世界》,并且重点播出西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有历史的机缘巧合也有源于现实诉求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影视创作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角线。立足上海拍农村,同时立足西安拍南方、拍上海。从东南到西北,这种对角线的往返式的观察代表着在一个最长的距离里都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观看和融入,最大限度的容纳了社会转型期观众的情感反应。《平凡的世界》恰好就是集成了这个传统,提供了广阔的现实的土壤。这是一部向20世纪80年代致敬、为当代乡土生活存照、为乡愁美学还账的现实主义力作。存照,真实记录了城镇化历史下离乡寻梦人和留守者的剪影。还账,展现苦难的泥淖中攀缘而上的情怀。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能够体会到改革开放初期无所畏惧的昂扬的激情,以及敢于改革试错、敢于承担的社会理性,这种激情和理性具有强大的传递能力,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青年人的中国梦,也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的中国梦。这种中国梦是现实的。现实的孙少安的梦想是过光景有饭吃,他是创业者,充满着智慧和幽默。浪漫的孙少平按照剧中的说法就是不甘心,他的父亲让他去闯世事。在大多数的兄弟创业故事里,一般长子是现实主义者,弟弟有浪漫主义情怀,首先要满足基本的温饱和尊严,然后再谈理想和爱情。兄弟互为表里,他们构成了富有张力的灵魂的对话。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开始好像是有分歧的,但最后殊途同归。因为他们在共同的历史遗产中找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少安对弟弟说的一句话: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就不穷。

  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式,就是女追男。秀莲追孙少安、田晓霞追孙少平,她们勇敢地表达她们浓烈的爱情,这是对人格魅力的赞扬,是对平凡人生不平凡奋斗的礼赞。

  我们格外需要一种东西,就是守护乡愁。回望我们来时的路,是快还是慢?是进还是退?判断的标准不在乎表象,而在于世道人心。故事的结尾,孙少平承诺带少年明明去看“最好的世界”,他说这是平凡的世界。导演使用了摇臂的镜头,对平凡世界里的乡土风情进行了寻觅,那是非常惆怅的一刻,因为对于剧中人物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重逢。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