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陕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现水上秦都盛景

张红中

2015年07月28日10:54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陕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现水上秦都盛景

  河流纵横

  “水上秦都”不断完善

  “秦国从最早的甘肃礼县再到最晚的咸阳,是在迁徙中不断壮大,在迁徙中不断从城防体系、城市建制等总结完善建城设施与规模。”田亚岐告诉记者。

  在此前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者已确认雍城西北有一片辽阔的水域,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秦人如何使用这一水利资源不得而知。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片水域的流出口——雍水河古河道上勘探出一段横截于古河道的石砌堤坝,由此证明,当时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已受到人工修筑的堰塘的影响。更为巧妙的是,考古学者发现这段堤坝与河道同宽而又低于河岸。对此,田亚岐说:“这样的构造非常科学,汛期来临,堰塘能及时向河道泄洪;旱期来临,堰塘能优先向城内供水。修筑堰塘不仅使得民众旱涝无忧,还能起到城市防御的作用。”

  据田亚岐介绍,在迁雍之前,秦人曾由西犬丘先后迁至秦邑、汧城、汧渭之会、平阳,但都未能长久居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地方受自然环境制约,不足以支撑秦的长远发展。田亚岐表示,一座都城的建立,大约要经过试用期、扩张期和巩固期3个阶段,秦在秦邑、汧城、汧渭之会、平阳只经历了第一个阶段,而在雍城则完整地经历了3个阶段。

  据介绍,雍城相比之前的平阳,居高临下,依山傍水,因此,当秦人由平阳迁至雍城,首先不必再担心外敌的侵扰。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不仅有大量本地人口供秦人扩充军队、繁衍生息,还有足够平坦肥沃的土地供秦人进行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当在雍城顺利、轻松地度过第一阶段后,秦人开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由于雍城四周河水丰沛、河谷纵深,自然河流便成为“以水御敌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设施。这种情形与秦迁都雍城之前,在西犬丘的大堡子山、圆顶子山的城防体系,以及秦陵园内的兆沟如出一辙,也是对文献所载“城堑河濒”的实景解读。而在城内,秦人也“顺河而建,沿河而居”。考古学者的调查发现,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河与两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天然河互相交错,将雍城划分为内城与外城,等级区分、功能区别开始出现,标志着雍城进入了第二阶段。再后来,秦国为了适从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强力攻伐和争雄,于是秦雍城便出现了“悼公二年(公元前490年),城雍”的情景,这是雍城城市发展的第三期,也是最为鼎盛的时期。

  秦人心怀宏大梦想

  “子孙饮马于河”

  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分析认为,秦人一直心怀“子孙饮马于河”的伟大梦想,所谓“河”即黄河。即使雍城兼具军事防御和社会生活的良好条件,其地理位置毕竟偏西,因此,当秦人在雍城经过近300年的发展之后,便又萌发了继续东迁的念头,梦想的力量让他们无法停下脚步。

  然而,在秦献公将都城东迁之后,雍城虽然失去了其曾经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由于秦国祭祀天地及五帝祭祖的宗庙仍一度保留,诸如秦始皇加冕典礼等许多重要祀典得以继续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因此其原有部分都城设施仍被修缮利用。及至西汉前期,雍城郊外的蕲年宫一带仍为帝王举行郊祀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雍城作为“圣都”的象征及其历史沿革一直持续至汉武帝时期。

  发稿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秦汉室主任田亚岐告诉记者,雍城遗址既体现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环境作为适从条件的普遍原则,又反映出秦国面对复杂外部袭扰环境而以完备城防设施作为首选的自身特征。在雍城,秦国把握政治时局,顺势而为,有效利用自然与人文环境,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为实现秦穆公提出的“子孙饮马于河”的秦国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