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与计算偏差有关?

2016年03月16日08:46  来源:文汇报
 
原标题: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

  金器上的“上、中、下”字至今无解。

  部分马蹄金内含有琉璃等物。

  海昏侯墓中发现285枚金饼。

  素面金板的沿口颇有不同。

  首都博物馆内,展出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诸多金器,分外引人注目。 (除注明外,均本报记者  付鑫鑫摄)

  本报记者 付鑫鑫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幕。展出的441件文物中,金光闪闪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诸多金器,分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海昏侯墓主墓已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金器总数达378件。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经过文物部门测量,展览中的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马蹄金重量则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而且,包括金饼、金板在内的这些金器纯度在99%左右。

  在开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海昏侯墓主人已被确认为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废帝。身为第二代昌邑王、仅仅在位27天的西汉皇帝,以及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竟拥有如此之多的随葬金器,这是否可以证明,西汉黄金保有量的确惊人呢?

  令人不解的是,进入东汉,巨量黄金却突然消失。文献中,黄金赏赐极为少见,即使有,也仅为十斤、百斤,早已不是西汉时期动辄万斤、几十万斤那般“豪气”。

  西汉巨量黄金从哪里来的? 从西汉过渡到东汉的短短十余年间,巨量黄金到底去了哪里? 为什么会在东汉突然消失?对于这些问题,历代学者作了种种推猜和考证。

  西汉巨量黄金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西汉“多金”,素来是历代史学家的定论。早在 《宋史·杜镐传》 就有记载:宋太宗问杜镐“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清代顾炎武的 《日知录》、历史学家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均有论及汉代黄金之多。我国著名货币史学家、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在 《中国货币史》 一书中统计:高祖刘邦赐金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计西汉赏赐的黄金数量应逾百万斤 (汉代一斤约等于现代250克),折合当今约250吨左右。而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黄金储备是1762.32吨。这也就意味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光是帝后用于赏赐的黄金,已达到现代黄金储备的15%左右,可谓惊人。

  翻开《汉书》,赏赐黄金的例子不胜枚举,且动辄万斤、几十万斤。比如,因北击匈奴,卫青及其部下“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语出《史记·平淮书》)、梁孝王“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语出 《史记·梁孝王世家》)等等。

  毋庸置疑,西汉黄金数量之巨,得益于前朝的积累。春秋战国,货币尚未统一形制,各诸侯都视黄金为珍宝,无不尽力搜罗。《战国策·卷十六·楚三》记有“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管子》中曾提到“楚有汝汉之金”,可见楚国境内的汝汉流域在当时已是盛产黄金之地。

  实际上,在楚国流行的“郢爰”,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著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在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都有出土,每件约重250至260克,含金量多数在93%—97%之间。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财富都聚集在秦王朝的宝库。秦朝二世而亡,前朝的财富很快流转到了西汉。

  汉代冶炼技术的发达,也大大提高了黄金的开采量。《汉书·贡禹传》有记载说:“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亡复以为币。”从中不难看出,在西汉元帝时期,从事矿产冶炼技术的人数众多,威胁到农业生产的维系,甚至到了要罢免开采矿产官员的地步,以复兴稼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段清波教授介绍,在罗马史学家眼里,还有另一种观点。他们对西汉时期罗马与中国的外贸交易耿耿于怀,认为罗马花费了数量巨大的黄金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比如,一种名为“缣”、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口袋,中国的时价是400到600多个铜钱一匹,但在罗马市场上,却与黄金同价,即一两黄金一两缣,一匹缣约25两重,即可换取25两黄金。

  据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统计:西汉时,罗马帝国每年至少有一万万塞斯特斯(SeSterce,古罗马货币单位,18250塞斯特斯折合约1克黄金)流向中国,以及丝绸之路中途的安息等地 (即现在的伊朗)。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每年要付出5吨以上的黄金,向中国采购丝绸等物。难怪罗马的史学家会抱怨,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如此之多的黄金,究竟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呢?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为今人提供了丰富的答案———金饼、金板、马蹄金和麟趾金。

  缘何消失:良币说佛事说外贸说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实施新政,四次进行币制改革。对此,中国经济史学家傅筑夫认为,这是西汉巨量黄金到东汉突然消失的谜底所在。所谓黄金从东汉初年起即突然消失,是说黄金自那时开始,不再作为货币使用,既然不再是货币,当然就不会再在市场上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会把具有忠实价值的黄金和优质铜钱收藏起来,不再拿出来使用,这就是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的原因所在。

  良币被驱逐,不是说良币被淘汰,而是劣币把良币驱回到各自的金库中,不再在市场上露面了。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其所以表现得很突然,是因为此事关系各人的切身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自己的宝货藏起来,于是黄金就突然不见了。

  不过,对于这种看法,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并不同意。

  “从考古发现来看,王莽新政期间,主要流通的有两种钱币———货泉和大泉五十。这两种钱币,虽然在钱文、大小和重量上与五铢钱有所不同,但材质上同样是青铜,在形制上同样是方孔圆钱。因此,不存在钱币驱逐黄金一说。”白云翔说,在汉代,马蹄金和麟趾金基本用于皇室贵族之间的赏赐、馈赠和供奉,不作流通之用。金饼作为黄金货币使用,但在市面上也少有流通。西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开始铸行五铢钱,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王莽时期之外,300多年间,五铢钱一统天下。“类似于现代,一般流通的货币都用纸币,黄金在民间也有,但不会拿出来做日常交换之用。”

  过去曾有说法,认为是佛事兴盛,金佛、金殿消耗巨大,导致西汉巨量黄金消弭于无形。对此,白云翔、段清波都予以否认。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公元58~75年),中原遣使西域取回 《四十二章经》,佛法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大为兴盛,从“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也可见一斑。但从时间上来说,巨量黄金消失于东汉在前,佛教大肆兴起在后。

  段清波说,以常识而论,“佛事说”也讲不过去。“众所周知,黄金的延展性非常好,我们现在能够买到的金箔,10块钱就有很大一片。哪怕一个镀金的座佛,也没有那么珍贵。从东汉时期鎏金、错金等细金工艺水准推断,给佛镀金身,不可能消耗那么巨量的黄金。”

  还有一说是“外贸说”,即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主要是因为汉朝用于购买汗血宝马、珍贵琉璃等西方奇货。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解释说,西汉时期,对外贸易是一个双向流通的过程,虽然有进口,但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开通,贸易总体以顺差为主。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赚进的黄金,其实比外流的量要多。

  “还有一种假设,古中国和古罗马做交易,双向流通中,巨量的货币黄金散落在中间地带,比如说,中亚、西亚地区。但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我们发现,在东汉时期,中亚、西亚的黄金并未出现一个突然增加的数量。”刘瑞说,因此,不能将外贸的流出作为西汉巨量黄金消失的谜底。

  史载黄金数量之巨或与计算偏差有关

  刘瑞提出,西汉是否存在如史料记载中那么多的黄金,值得深思。他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378件金器,实属特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西汉诸侯王墓和列侯墓以前也挖了不少。比如说,比列侯等级更高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黄金就很少。还有,山东济南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山汉墓)的黄金量也不是很多。而且,这些都是没有被盗过的墓葬。甚至山东巨野红土山昌邑哀王刘髆墓,就是刘贺父亲的墓里,也没有什么黄金陪葬。”

  为什么到了刘贺这里,就有这么多黄金随葬呢?刘瑞分析,这与刘贺的特殊经历有关。首先,刘贺是第二代昌邑王,又当过27天皇帝,通过继承父亲财产和利用帝王之职,积攒了大量黄金,存下来并带到了海昏侯国。

  其次,刘贺因为受到汉宣帝的监视,没有多少机会花钱。《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中记载:“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每年8月,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也就是酎金 (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而刘贺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最后,逝世前,刘贺从原本“食邑四千户”被削减至一千户;逝世后,海昏侯国被废,他的所有遗产不能被子女继承,只能深埋地下。“刘贺墓中发现这么多金器,我们不能简单推论,西汉真有巨量黄金。”

  在刘瑞看来,西汉黄金数量凸显,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史料记载中,西汉赏赐的黄金,存在一个等值换算的问题;而在东汉,衡量物不以黄金为标准,照实物登记在册。“比如说,卫青及其部下受赏20多万斤黄金,可能在当时只是一个衡量的尺度。皇帝不一定要从国库中拿出这么多实物黄金,而是用丝帛、铜钱等予以替代。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五铢钱,仅以一万钱等于汉代一斤黄金计算,折合约200斤黄金,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刘贺墓里有这么铜钱!”

  另一方面,史料记载西汉的黄金数量,有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的偏差;到了东汉,既然不以黄金为标准,这种偏差就消失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拆房子有产出,盖房子也有产出。“比如,给卫青时,总体上的确拿出了一部分金饼、金板等物,但到了分赏给部下和士兵时,又计算一遍。”

  白云翔认为,重复计算的偏差,有可能是西汉巨量黄金到东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应该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白云翔和段清波都判断,海昏侯墓出土如此之多的金器,恰恰用实物证明了西汉存有巨量黄金确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段清波说,刘贺的个人际遇非常传奇,由王及帝再侯的短短34年人生,结局很悲惨。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得势的“过气皇帝”、“千户侯”,都有378件金器陪葬,可见西汉出世的黄金数量之丰富。

  “个人觉得,西汉关于黄金数量的史料记载是靠谱的。”段清波说,比如,海昏侯墓出土这么多的马蹄金、麟趾金,肯定是皇帝赏赐的,不太可能由被监视的刘贺私自铸造。

  还有西汉流行的“酎金律”,数量有要求,成色也有限制。政府规定,诸侯国要按人口数来计算酎金,每1000人上缴4两黄金,不足1000人的小诸侯国也按4两算。以中山国为例,人口66.808万,需要交纳2672两黄金。仅酎金一项,西汉政府每年可得黄金1600斤左右。加上其他方面的赋税收入,皇帝每年的敛金量绝不在少数。新朝王莽疯狂敛金六七十万斤,也不在话下。

  《史记·平准书》记载:“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馀人。”这固然是汉武帝削藩的一种手段,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得出,西汉黄金遍存于各诸侯王手中。

  段清波补充说,西汉黄金数量突出,也可能与炼丹术的兴起有关。汉朝官方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金官”管理黄金冶炼,但在民间,有很多人从事黄白之术。“真金没有炼出来,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这些从数量上突出了西汉黄金的保有量,但质量上却不一定是高纯度的黄金。”

(责编:欧兴荣、陈苑)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