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中)和译者范晔(右)分享他们所理解的马尔克斯。
4月17日是拉美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两周年的日子,新经典文化推出了他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昨天,在京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作家徐则臣与《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分享了他们心中的马尔克斯。徐则臣说,马尔克斯对自己情爱的描写很有趣,“把它作为生命的快乐体现出来,没有任何龌龊、不洁、猥琐”。
遗憾巴黎经历的缺失
马尔克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陈忠实、莫言等中国作家都曾受其影响。不过,他的著作正式授权在中国出版是在2001年,新经典文化引进的首部作品《百年孤独》中文版5年来累计销量已超过450万册,随后出版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
这部《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唯一的亲笔自传,发表于2002年,也是其系列作品中文版的第17本。他原本计划写三卷,但第一卷出版后身体便每况愈下,直至2014年马尔克斯逝世,读者也没能等来后面两部作品。西语翻译家范晔说:“他去巴黎以后的经历就没了,后面有非常精彩的故事,比如他和几个朋友在巴黎街头唱歌跳舞,欢庆见到人生中第一场雪。”
市场上关于马尔克斯的传记作品不少,作家徐则臣认为,这本传记跟其它几本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更细腻、日常,尺度更大,“大部分传记作家都会有所避讳,但马尔克斯把很多好玩的事,可能是在文学研究者看来完全无足称道的细节都写了出来。”
徐则臣觉得,相比于马尔克斯小说的严谨结构和精炼叙述,这本自传更轻松,“如果说你在小说里感受到的马尔克斯是文艺之神,看《活着为了讲述》会感觉到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传记有人味儿了。”
偷情段落有趣、不猥琐
自传的扉页上写着一段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马尔克斯在提醒读者,不要完全相信书中的东西,它既是传记,也是小说。早在1981年,他就谈到回忆录的写作其实是一场“虚假的回忆”。范晔说:“我们不要指望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更真实的马尔克斯。”
在阅读这部自传时也会让人想到马尔克斯其他小说中的故事。书中马尔克斯写到自己嫖妓、偷情的段落让徐则臣印象深刻,“我在看他的小说,尤其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时,觉得他太厉害了,把偷情和情爱的场面写得特别有趣,这个想象力确实可怕。但看自传时,我发现他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作家。”
这让徐则臣联想到前些天看的聂鲁达的回忆录《我承认我历尽沧桑》,书中也提到很多沿途一夜风情的情事,“朋友说拉美人怎么这么随便,而且还随便地说出来。他们写这些时都非常从容、坦荡、幽默。中国的作家敢这样写吗?即使敢写,写出来也是特别无趣、紧张的。马尔克斯这么伟大的作家完全不忌讳,我知道里面也有虚构的东西,但他写得很有意思,而且很坦诚,把它真的作为生命的快乐给体现出来,没有任何龌龊、不洁、猥琐的东西。”
马尔克斯17部主要作品
《枯枝败叶》(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礼拜二午睡时刻》(1962)
《恶时辰》(1962)
《百年孤独》(1967)
《世上最美的溺水者》(1972)
《蓝狗的眼睛》(1974)
《族长的秋天》(1975)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番石榴飘香》(1982)
《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
《迷宫中的将军》(1989)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1992)《爱情和其他魔鬼》(1994)
《活着为了讲述》(2002)
《苦妓回忆录》(2004)
《我不是来演讲的》(2010)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