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岭村显宗祠 文化名村中的一颗“明珠”

2016年11月23日07:22  来源:信息时报
 
原标题:探访大岭村显宗祠 文化名村中的一颗“明珠”

图片

显宗祠位于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显宗祠的大门。
  祠堂内摆放了一些座椅提供老人休闲。

走进广州祠堂系列之五十五

走访对象: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显宗祠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内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骆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显宗祠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西,大魁阁塔和龙津桥北侧,前临玉带河,坐东向西。该祠是大岭村陈氏九世祖皋夫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距今近500年历史,在清朝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显宗祠又名“凝德堂”,村民俗称桥头祠,因它位于龙津桥东堍路北,前临玉带河。

特色

石雕上刻西洋童子

据了解,显宗祠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宽敞,装饰富丽,总体为三进两天井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大门左右门墩石雕正面镌有西洋童子,是番禺古建筑所罕见的。原来,在明代村里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这名官员一直主张和外国友好交往,后来也促成更多的后代到海外发展,为大岭村成为著名“侨乡”埋下伏笔。

大门口上牌匾刻着“显宗祠”三个大字,东西两侧有青云巷,东西有钟鼓楼。大天井用白麻石铺砌,两侧有东西连廊。

据大岭村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显宗祠的雕刻有两大特色:一是木雕刻有三鲤(奈)鱼、风鳝、青蟹、麻虾图案,凸现珠三角饮食文化;二是石雕刻有头戴帽、垂卷发、散花领、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一身外国装束的“西洋童子”。

建筑

祠堂“蚝壳墙”斑驳

显宗祠位于大岭村村落的中心区域。大岭村整体傍水而建,村落的居民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基本呈半月形布局。大岭村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大街——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形成“鱼骨状”的街巷格局。整体来说,传统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大岭村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村内有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具有大规模木雕特色的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比比皆是,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

显宗祠自然也极具岭南特色,500年过去了,祠堂的“蚝壳墙”墙身已十分斑驳,但蚝壳依然坚固。

变迁

如今为老人活动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1月,抗日游击队进驻大岭村,以办学教师为掩护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动员村民参加抗战,捐赠物资支援前线。至解放战争时期,自抗日战争时所办的村办学校就移到显宗祠。解放后,显宗祠仍作为村办小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迁入新建的小学,现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记者看到,不少老人在大厅中打麻将、唱曲。

除了自得其乐的老人们,一组正在进行拍摄的团队也在趁着夕阳的余晖抓紧时间工作着。据该团队的摄影师介绍,他们跑遍了广州的大小村落,觉得大岭村及显宗祠有着自己的特色,“这里比很多祠堂保护得更好,也更加大气。可以选取到既有古风又不破败的环境,实属难得。”

据显宗祠的陈家第24代后人陈伯介绍,大岭村在广州科举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据族谱所载,大岭村曾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9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显宗祠内则纪念着这些自古以来优秀的学子。(黄骆)

(责编:汤诗瑶、陈苑)

推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

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首批捐赠文物入藏,标志着国家南海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个人收藏者捐赠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机构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首批捐赠文物入藏,标志着国家南海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个人收藏者捐赠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机构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