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文物修复师就是修复时间的人

2016年12月06日08:32  来源:新闻晨报
 
原标题:让观众和文物修复师发生化学反应

《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 /晨报记者 何雯亚

今年年初,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弹幕视频网上一炮而红,一位位“文物医生”也成了“网红”。借此东风,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上映。对于电视版和电影版的区别,两版导演萧寒表示,简单来说就是电影版拿掉了旁白,但他更希望观众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希望我们的叙事像一股溪水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流到你心里去。”

电影叙事:文物修复师就是修复时间的人

去年,故宫博物院举行90周年院庆,也正是因为这次院庆展览,5年前就开始调研的萧寒团队被允许进入拍摄《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纪录片。电影版大部分镜头仍源于最初拍摄的100多小时的素材,当然也有电影制作团队在今夏补拍的10多个小时视频,比如修复师打开故宫一扇扇大门的完整镜头。

对于电视版和电影版的区别,萧寒坦言,自己应退后一步,给观众更多空间,直接和文物修复师们,和音乐、画面等电影语言发生化学反应。“有的观众和我说,他觉得剧版感觉是看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看电影就像在读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直达心里。看到最后那些空镜头、麻雀吃猫粮,还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这些感受都是我想要的。”

在萧寒看来,电影的叙事线索是时间,“文物修复师就是修复时间的人,和时间不断发生着各种交集和化学反应。”而拍摄该片最大的遗憾,也是时间。4个月的拍摄时长在很多人看来已足够幸运,但萧寒想拍12个月,想拍春夏秋冬,“大家想象一下,电影依然还是86分钟,但你可以看到春天花开了,夏天果落了,秋天柿子红了,冬天雪下了,那会是怎样?”

另一大遗憾,就是3小时的电影版短期内无法跟观众见面。萧寒透露,他和音乐指导姚谦最喜欢这一版本,但暂时还不敢冒险去电影院放。

工匠精神:兢兢业业把活干好对得起文物

有人说导演非常努力地拍出了修复师们的日常,也有人说制作团队故意去拍猫、拍杏树来表现平常生活。对此,萧寒直言,那些人就是这样生活工作的。“每天早上8点上班,他们7点多就到了那里,打开门先给花浇水,去喂猫、鹦鹉。”

从传统眼光来看,这是一部节奏起伏很不明显的电影,很考验观众的耐心。但萧寒有着自己的坚持,“有制造和设计,就违背了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师傅们本来怎样就是怎样。4个月拍摄期,一开始师傅们因摄像机镜头显得不自然,这些素材都不会用,一段时间后,他们习惯了,就自然了。”

至于该片想要传达的工匠精神,萧寒说,片中有很多摩擦的声音,不断打磨的声音,当观众看得快烦的时候,青铜组老师傅王有亮说了一句话“不能烦”,这就是他理解的工匠精神。而从事修复工作近四十年的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则这样回答:“我觉得就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把活干好,对得起文物。因为文物不像其他东西,只能修一次,可能修一年或8个月都有。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做得最好、恢复原貌。”

(责编:汤诗瑶、陈苑)

推荐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两周年 两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乘势前进、变化喜人,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们收集刊登习近平讲述过的他熟读文学经典、心系文艺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飨读者。从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体会到那份深深的文学情缘。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

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首批捐赠文物入藏,标志着国家南海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个人收藏者捐赠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机构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国家南海博物馆首批文物捐赠入藏仪式 首批捐赠文物入藏,标志着国家南海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迈出了扎实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个人收藏者捐赠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机构捐赠或意向捐赠1000多件藏品”【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亲节|世界遗产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