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兩語
●演講是公共或政治人物時常正面民眾的主要方式。他們是被砸臭雞蛋還是西紅柿,或者是被掌聲與鮮花包圍,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既無關私德,也無關素養。舉例而言,那些在講台下起哄的北大學生,真面對於丹的時候,果真會如此虛浮輕狂?弄懂這個道理,自然不會進行簡單的道德譴責。
——鄧海建
●於丹被學生(不全是)起哄,最后隻能尷尬下台,給一個美好藝術享受的夜晚帶來了遺憾,不但是對於丹教授的不尊,更是對那些昆曲大師的不尊,背后折射了一些大學生和社會觀眾對藝術的膚淺認識和不寬容,提高藝術修養,不但是能夠會欣賞像昆曲這樣的國寶藝術遺產,更應該有海納百川的藝術包容。
——趙小婷
●從來沒喜歡過於丹,覺得她特裝。
——黃毛毛
●這事實上在提醒各類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氣有多大,也要正確認識自己。術業有專攻,術業也會有盲區,不分場合地對任何主題都試圖推銷自己的觀點,把價值判斷范疇的東西強加於別人,隻能自毀形象。
——劉化喜
●於丹被“嗆”,或許也是一劑清醒劑,讓其知道自己並非真的是“萬人迷”,也不是永遠的“萬人迷”,更不是誰都歡迎的“大人物”。當然對於那些盲目追捧名人的“主辦方”也是一個警告,請名人也有風險,需謹慎。
——王軍榮
●聽眾對於丹發出唏噓,抑或對於丹鼓掌歡迎,本質並無不同,都是聽眾表達對演講者的態度,隻不過唏噓聲不太禮貌罷了。尊重歸尊重,如果聽眾實在不願聽這些無趣甚至令人反感的演講者發言,那麼放下這些禮貌有何不可呢?
——余燕明
●於丹被轟的深層次原因是不是得歸咎於長期以“學術超女”的形象示人卻淡化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學術氣息而引發了大家的不滿?
——溫國鵬
●一個於丹被轟下台去,才有更多的公民個人走上台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當然是好事。
——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