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談歌舞劇如何走近百姓【2】--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實錄]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談歌舞劇如何走近百姓【2】

2013年03月01日15:0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談音樂劇在中國“水土不服”:從根源上找問題

[主持人]:這樣老一輩的演藝人員會不會壓力很大?

[林文增]:競爭很激烈,擺老資格,靠年限資歷在這裡是沒有說服力的。

[主持人]:也敦促老一輩的人努力學習、進一步深造自己。

[林文增]:對。

[主持人]:這也是一個方向,前幾年比較火的《貓》,我昨天剛看過《悲慘的世界》,是音樂劇的一個電影,中國還沒有這種太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劇這種藝術形式被貼上了高雅的標簽,商家一提到歌劇就要抬高價格,然后把格局包裝成隻有富人才能夠享受的一種藝術。對於這種現象您怎麼看?

[林文增]:這樣的現象其實是不應該的,不對的,應該加以改變的。我觀察到《貓》、《獅子王》等等這樣的歌劇、音樂劇在中國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包括《悲慘世界》,我相信接受它的觀眾遠遠不如好萊塢那些娛樂片那麼多,群體不會那麼廣泛,可能有些觀眾會看不懂,因為他全都是歌劇的唱。總體來講,還是根源上的問題,媒體導向,國民素質,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都是要結合起來的,不是簡單光看一個歌劇,看一個作品,看觀眾接受度和廣泛度,我覺得是全方位的,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主持人]:說到文化根基不同,所以對於西方來的藝術在接受和認知上會有一定差異。本土自身的作品在上個世紀革命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有《紅梅贊》、《白毛女》、《江姐》,大家都很了解,近幾年相對來說這樣普遍為大家所關注的本土作品越來越少,我了解的是《紅河谷》、《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些網友是知道的,對這樣的現象您是怎麼看待的?

[林文增]:我覺得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創作的編導、編劇、文藝工作者的思路,就是我們如何定位,我們自己把自己端起來了,自己把自己搞成小眾藝術,還是要“三貼近”,就像毛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講:文藝是為廣大公眾群體服務的,所以要想大眾,為老百姓所想,產品出來定位就會准確。以前的《白毛女》、《在那遙遠的地方》、《江姐》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隨著改革開放,外來的媒體和產品、電影、影視劇、音樂劇、歌劇不斷涌現進來,因為我們原來比較封閉,開放之后就比較豐富了,這樣觀眾的選擇度就大了,不光是原來的幾個戲,最早是八個樣板戲,選擇度大了之后對我們的要求就更高了。原來是就這幾個戲,不看也得看,打開就那幾個頻道,現在太繁榮了,所以難度就加大了。

[林文增]:這幾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所以我們現在創作出來能夠流傳開來的難度更大,主要是創作人員的問題,思路怎麼定位,目前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接地氣比較好,市場比較歡迎,而且訂單非常好,一年都演不過來,效益也好,大家的工資都提高了,這樣就良性運轉了。實踐証明,“三貼近”、接地氣的定位是對的。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