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迅速組成靠陰謀起家的軍閥集團
在成為一個軍閥之后,他所重用的一是上戰場能夠拼命的猛將,二是擅用陰謀詭計的謀臣。對於比較正直、有才的知識分子例如孔融、楊修等人,早晚都會加上一個罪名加以鏟除。所以他那個曹氏集團迅速形成一個不講政治理念、隻爭現實利益的軍閥集團。
在政治上,他並不講求治國的真本領,通過良好的政績來贏得老百姓的擁護,而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手段縱橫捭闔、聯甲倒乙,消滅異己,擴充地盤。在軍事上,他並不是明恥教戰,認真培養出一批能夠衛國保民的子弟兵,而是盡量去收編一些剽悍善戰的現成隊伍,隻圖他們能打勝仗,管他擾民不擾民。他所收編的隊伍,一是青州兵——即農民起義的黃巾軍中的精銳,二是烏桓兵——即東北游牧民族的剽悍騎兵。他就是靠這些職業兵幫他打下了江山。
曹氏集團是靠政治陰謀與軍事鎮壓兩手交替使用而發展起來的。比較而言,曹操對玩弄陰謀詭計更為內行。因此,包括自己的兒子曹丕和臣下司馬懿等人在內,他培養出了一大批野心家兼陰謀家。此后漢、魏兩代與魏、晉兩代的改朝換代,都不是採用在戰場上一決雌雄的老辦法,而是採用一種名為禪讓實為篡奪的滑稽劇似的新形式。這種表演的虛偽,老百姓全都心中有數,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長期紛爭下去,當然對老百姓不利。群雄之中若有一雄,能夠順應時勢,吊民伐罪,昭告天下,號召統一,那麼老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這當然是大好事。曹操當時身為漢相,已佔天時,又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野心,無意奪取漢朝的江山,則以他“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政治號召力與軍事實力,恢復國家的統一並非難事,可以兵不血刃,傳檄而定。在赤壁鏖兵之前,曹操似乎就擁有這種優勢。他的兵力號稱八十萬,實有二十余萬,要想不戰而下江南,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為什麼又吃了大敗仗?這是他自己的名聲太臭了。與其說他是政治家,倒不如說他是陰謀家。曹操用陰謀詭計,消滅異己,不斷擴充地盤。而且在戰勝之后,一再屠城,有了這種惡名在外,老百姓既恨他,又怕他,聽到他的兵來了,不是歡迎,而是逃避。他下江南的時候,老百姓紛紛逃跑,不願意和他合作,卻願意和反抗他的人合作。這就是他統一天下的計劃一再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他一開始就走上了以詐術取天下的邪路,處處培植曹家的勢力,打擊“漢室”的威信,對漢獻帝的欺壓凌辱,到了慘無人道的程度,使得天下皆知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為了急於求成,消滅異己,他甚至於公開提倡隻求建功立業,不講倫理道德,造成整個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秩序瓦解,人心渙散。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開始,到匈奴騎兵打破東西兩京西晉覆亡為止,這一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黑暗的時期。魏、晉兩朝,宮廷穢亂,骨肉相殘,官貪吏暴,民不聊生。西晉的八王之亂,同室操戈,混戰20年,幾乎耗盡了國力,終於召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舉入侵,中原殘破,赤地千裡。曹操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了這一場滔天大禍,其間有極為清晰的脈絡可尋。舉例說吧,最先起兵南犯的匈奴五部騎兵,當年就是由曹操親自把他們安置在近畿(山西),種下的禍根。
曹操怎樣教壞了自己的子孫
所謂“禍延子孫”,至少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層是指真正禍延自己的子孫﹔另一層是指禍延天下后世。一般人造福或者為禍,其影響隻在包括自家子孫的小范圍之內,影響不了他人。凡能“禍延天下后世”者,必是個能量很大的風雲人物。
歷史上有許多皇帝自己作惡多端,總還想把子女培養成人。有些胡人皇帝不僅自己希望漢化,還希望子孫漢化,永遠留在中原過好日子,所以常常聘請漢人名師教育子女。曹操則不然,他在一心打天下的時候,不惜用自己的子女作為政爭的工具。隻要當時自己用得順手,完全不為子女的前途著想。他一共有多少女兒,史無明文,難以詳考,我們隻知道他在公元213年秋,一次就把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送給漢獻帝做貴嬪,后來又逼漢獻帝立曹節為皇后,自己當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他謀殺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后,曹節必然是參與了的。這樣把女兒當做禮物,一批一批地送人,而且讓她們參與陰謀,這不是坑害女兒又是什麼!
曹操自己不講道德,隻耍權術。和他比較接近的子女一定略有所知,想瞞也瞞不了。因此,他在這些子女面前也就難以裝得道貌岸然。試舉一例,即可看出他把太子曹丕培養成為一種什麼樣的角色。有一次曹操領兵打破袁紹的根據地鄴城,曹丕不在軍中。
《后漢書•孔融傳》中說:“曹操攻屠鄴城,袁(袁紹)氏婦子,多見侵略(受到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甄氏。”這個甄氏是袁紹的兒媳婦,是位出名的多才多藝的美人。曹氏父子久聞其名,早就對她垂涎。《世說》:“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將(指曹丕)已將去。’公曰:‘今年破賊,正為奴(指甄氏)。’”原來曹操父子兩人爭風吃醋,曹操對其子先下手為強的做法十分不滿。試看:軍無紀律,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兩人爭奪一個女人,這還有什麼倫理道德之可言。
曹丕初得甄氏,十分寵愛,他當皇帝后又立為皇后,但不久即加虐殺。曹丕對人的殘忍、猜疑,不下於其父。曹操有子25人,除長子曹昂早死,能與曹丕爭位者,隻有嫡出的曹彰、曹植二人。曹彰有戰功,曹植有文名,對曹丕都是很大的威脅。於是曹丕在棗蒂中下毒,毒死曹彰。從《三國演義》七步成詩一事來看,好象是曹丕寬宏大量,放過了曹植,事實並非如此。曹丕曾經多次陷害曹植,之所以沒有得逞,是其母卞太后舍命相爭。卞太后說:“汝既殺我任城(指任城王曹彰),不當復殺我東阿(指東阿侯曹植)!”曹丕怕事情鬧得太大,不好收拾,才不得不收手,但是此后曹植即被長期軟禁,失掉自由。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全部接收曹操的姬妾,一個也不放過,被其母罵為“不如豬狗”。因為曹操傳授給子女的,都是權術、陰謀,而非友愛、團結﹔所以曹氏的兄弟姐妹之間照講權術,照耍陰謀,互相殘殺,毫不軟手。用不著等異姓來殘殺他們,他們的自相殘殺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東漢末年,曹氏父子欺壓漢獻帝,可以說是百般虐待,殺皇后、殺皇子,如宰牲口。曹魏末年,司馬氏父子欺壓小皇帝曹髦、曹奐,也是百般凌辱。公元260年,20歲的曹髦不願坐受廢辱,竟率領殿中侍衛,仗劍升輦,要去討伐司馬昭。與昭的部下賈充相遇,賈充命人當眾刺死曹髦。司馬昭猖狂至此,他暗算許多曹氏子孫也就無須多說。公元220年,曹丕篡漢﹔265年,司馬炎篡魏,同樣都演出一場禪讓的鬧劇。前后相距45年,兩次鬧劇如出一轍。司馬懿是曹氏集團中的重要人物,是曹操一手培養出來的,他的陰險刻毒,善於偽裝,與曹操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因此司馬氏家族的陰險惡毒比曹氏家族更勝一籌。曹操自己培養了司馬一族來大殺曹氏子孫,這不是真正的禍延子孫又是什麼?
曹操又是如何禍延天下后世
曹操怎樣禍延天下后世?這又需要分為兩個方面來探討。一個方面是他對國家大局直接造成的負面影響。魏之篡漢,是他親手布置而由其子曹丕執行的。晉之篡魏,是他的嫡傳弟子司馬懿打下基礎而由其孫司馬炎執行的。魏、晉兩代統治集團實行的都是曹操倡導的“陰謀治國”的樣板。直接造成人心瓦解,國本動搖,招來北方游牧民族大舉入侵,國家覆亡。
另一方面是他公開號召壞人治國。從中華文明來說,自古都主張選賢舉能,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管理國家大事,一定要選有道德(賢者)有能力(能者)的人。好人不一定做得成好事﹔壞人肯定要做壞事,如果放手用壞人來管理國家大事,請問還會有好結果嗎?曹操在前后七年之間(從公元210年至217年)三下求賢令,即有名的“魏武三詔令”。在第三次求賢令中,他竟公開地說:“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這就是說,他敢於用不仁不孝的人來治國用兵。治國用兵是何等大事,就是很審慎地用人還難免會出一些問題,今竟公開承諾敢用不仁不孝之人,請問會把國治成什麼樣子,把兵用成什麼樣子?用不孝者治國,社會秩序能維持麼?用不仁者治兵,老百姓的生命有保障?用不仁不孝者治國,國將成為黑社會﹔用不仁不孝者帶兵,兵將成為土匪幫。這種辦法,在理論上是矛盾的,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會出大毛病。在魏晉南北朝,整個中國北方一片糜爛,千百萬人頭落地,這就是曹操用不仁不孝之人治國用兵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曹操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對后世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由於他的名聲很大,后人跟樣學樣,每每理直氣壯地作惡多端。我們當然理解:不論曹操能量有多大,他所做的壞事究竟有限。可是由於一千多年來說書、演戲廣為傳布,大肆夸張,人間的許多壞事都與曹操有了聯系。在未出曹操這個人物之前,有些人做了壞事丑事虧心事,還覺得有些內疚,出了曹操這個人物之后,這些人就覺得,我是跟曠代英雄曹操學的,反而覺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一點內疚的想法也沒有了。正所謂:“曹操!曹操!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陳壽的《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書中記事,自然要維護曹操的形象。但是曹操的詭詐無良實在太出格了,陳壽也無法掩蓋,還是暴露了他的不少短處。至於日后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毛宗崗修訂過的《三國演義》,對這位奸雄更是揭露得淋漓盡致。受到說書、演戲的長期影響,廣大民間對曹操的看法從來是深惡痛絕的。《東坡志林》中的一段話,可以作為民間看法的代表。這段話是:
王彭嘗雲: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若。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至於歷代官方,對曹操也不看好。《貞觀政要》中記載李世民對封德彝說:
流水清濁,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猶水﹔君自為詐,欲臣下行直,是猶源濁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
李世民自己就是個沽名釣譽的人,連他也都看不起曹操,恥與為伍。
曹操成為后世黑幫黑社會的老祖宗
曹操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后人,一個人想要成功,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就要當機立斷,心狠手辣,寧肯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對不起我。寧肯錯殺一百,也不漏掉一個。被曹操冤殺的人是太多了,簡直數不清。有些突出的事例如夢中殺人,如對呂伯奢一家斬草除根,無不令人切齒。但是這些事不一定可靠,不一定是歷史事實。隻有曹操殺周不疑一事,經過多種史料仔細核對,應是確有其事。現在暫選一種史料來作個簡要的介紹。《零陵先賢傳》雲: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異才,聰明敏達。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幼子倉舒(曹沖)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駕馭也。”乃譴刺客殺之。
另有《北堂書鈔》卷一一八載周不疑事雲:
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問計,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
曹沖是曹操的小兒子,中國的阿基米德。是他利用浮力定律,發明了借船稱象的辦法。他幼年極為聰明,與周不疑不相上下,於是和周成為好友。
曹操殺周不疑的原因,不外以下幾條:
一是曹操想招他為女婿,他有所畏懼,沒有接受,讓曹操失了面子,所以該死。
二是他與曹沖是好朋友,曹沖病死了,他也不能獨生,所以該死。
三是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非曹丕等人所能駕馭,為了曹氏集團的安全,以殺之為宜。
請問這都是些什麼理由!用這些理由就去殺人,天下人誰能安枕!奸雄被天下后世所深惡痛絕,絕非無因。
曹操一再寫文章告訴后代的野心家,要想急功近利,早成大事,就要敢於用人。敢用亡命之徒。“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有德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既要破格用之,又要從嚴控制,使其能為自己賣命。這種用人原則,非常接近現代的黑社會。請問這樣招致來的人才,能夠做出什麼好事來!
曹操勸我們別講道德,他說:講道德,不過是“慕虛名”而已。這種說法,來自他所寫的一篇文章《讓縣自明本志令》。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朝廷的名義用兵,統一了北方。有人議論他,認為他會在羽毛豐滿之后,奪取漢朝天下。他寫此文進行表白,說自己絕無野心(這種表白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還自我吹噓說“設使國家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就是說,如果少了我這個人,國家就會亂得一塌糊涂。(其實有他這個人,國家還是年年打仗,一天也沒有太平過。)他說他本想辭職不干,以免被人誤會,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如果交了權,特別是兵權,就很可能被人所害。自己被害,就會使“國家傾危”(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自己不便辭職,不是自己戀棧,還是為了國家。因此,他絕不“慕虛名而處實禍”。說來說去,他是絕不交權。至於朝廷封給他的“食邑”一共有三萬戶,他願交回兩萬,保留一萬戶,以此“自明本志”雲雲。其實曹操所說想要辭職是在裝腔作勢。你若真無野心,為何不能辭職?你身為丞相,即使辭了軍職,誰又害得了你?漂亮話說了一大堆,歸根到底,大權是要抓的,實惠是要佔的,至於名聲好不好,我不介意。曹操在此文中的“教誨”,后世的野心家無不心領神會,認真遵行。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是愛好和平,重視誠信,對人寬容,不為已甚。曹操的所作所為正好與之唱對台戲。要問曹操對后世產生的影響,說得具體一點,可以說曹操已經成為后世許多野心家的老祖宗。他的言行,成為后代野心家模仿的樣板﹔他的一些著作,成為后代野心家學習的經典。許多黑幫、黑社會的頭子每每通過《三國演義》虔誠學習這位奸雄的陰謀詭計,終生奉行。
對於這個違背中華民族精神貽害天下后世的奸雄曹操,從古到今,從官方到民間,都是一片譴責之聲。雖有少數文人通過欣賞三曹的詩文,還會對曹操產生一些好感,但那是對文不對人。影響不了天下后世對他總的評價。
從古至今,從今而后,人類社會作為千百萬人所組成的群體而存在,總得建立秩序﹔為了維護秩序,人們總得有一種行為規范,也就是要講道德。雖然古往今來,道德標准因時代之不同會有一些變化,但是人類社會必須要講道德,不能拋棄道德,這是一條死道理,硬道理,千古不易的大道理。如果拋棄道德,天下就會大亂,人類就會自我毀滅。敢於公開拋棄道德的人,總會被天下人所唾棄。誰想歌頌這種人,誰想為他翻案,就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暴露了自己很不光彩的意圖。想為曹操翻案實在是太困難了,隻要曹操不講道德,拋棄道德的鐵案翻不了,他就永世不得翻身。在此文之末,作者對這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曹孟德有詩嘆曰:
霸業狂圖轉頭空,
民間千載笑奸雄﹔
貽禍后世成定局,
翻案文章做不通!
(作者:史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