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歷史風雲>>風雲人物

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

2013年03月19日08:2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我國著名史學家,今已91歲高齡的史式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探討中華文化、重寫中華古史、批判皇帝制度、開展對台交流的工作。最近三年來,海峽兩岸先后同步出版了他的3部歷史著作,尤其是第3部《皇權禍國》一書,有台灣學者參與撰寫,將荒唐的皇帝制度批評得體無完膚,特別引人注目,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曹操是此書中著重批判的歷史人物,在爭論了一千多年之后,作者終於對他下了斬釘截鐵的結論——千古罪人。

我這一生遇到很多人為曹操翻案

曹操,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風雲人物。一方面,自唐宋以來,民間主要受說書與看戲的影響,長期把他看作一個白臉奸臣,罵聲不絕。另一方面,歷代又有一些好事者,為著不同的目的,採用不同的辦法,千方百計為曹操翻案。如果我們了解的歷史事實不多,聽了他們所說的翻案理由,確也有幾分道理,即使不會貿然接受他們的看法,至少也會對曹操產生一定的同情。對曹操的評價長期爭論不休,就是這麼來的。就拿我這一生來說,七八十年中,遇到熱心為曹操翻案的人就有十來個,其中既有軍閥、政客、官員、學者、土匪、游民,也有文人、詩人、書迷、戲迷,什麼樣的人都有。直到最近(2013年初),還有人公開聲稱“立志”要為曹操翻案,一定要把“奸雄”曹操矯正為“英雄”。請閱《北京青年報》1月14日的文娛版,其中有一條消息:

本報訊 由胡玫導演的電視劇《曹操》昨天在京舉行發布會,記者在其間獲悉,目前日、韓等國片商均欲高價購買該劇版權,其價格幾乎是最近兩年海外熱播中國劇的幾倍。

“奸雄”是人們對於曹操的慣性評價,但導演胡玫認為這種評價是不公正的,因而立志要將“奸雄”曹操矯正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重心放在曹操青少年時期,講述一部由少年曹操、青年曹操到壯年曹操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長故事。一個生於紛亂之世的輕率奸猾的游俠少年,最終磨煉成為一代銳意革新屢折不撓的政治家。為了更加接近史實,胡玫在開拍前曾找了一大批三國專家為劇本“挑刺”,眾多三國專家表示,此版《曹操》不但用細節重構了自曹操14歲起勵志為國的故事,更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勵志故事。

對於這一消息,筆者感到,導演自己太不謙虛。她說的一番話,隻有一句話是不錯的,那就是:曹操是“一個生於紛亂之世的輕率奸猾的游俠少年”,至於“最終磨煉成為一代銳意革新、屢折不撓的政治家”,那只是導演自己的看法,並不是歷史事實。對一個幾乎是人人皆知的歷史人物要想重新評價是多麼慎重的事,多麼不容易的事,那是史學家、歷史學者的工作,怎麼能由一個導演越俎代庖。她表示,在開拍前找了一大批三國專家為劇本“挑刺”,這些人有沒有名姓,是否可以舉幾位出來,讓大家看看是不是“三國專家”?曹操是“奸雄”還是“英雄”,是不是由這一批人說了算數?是否需要找一些公認的真正的專家來爭論一番?“歷史”不是兒戲,應該拿出歷史事實來,舉出正當理由來。

那麼曹操到底是“英雄”還是“奸雄”,我們不妨以史為証,看看他的成長歷程和所作所為。

曹操是在什麼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曹操,是一千多年來我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有人對他大褒,有人對他大貶,總的說來,貶多於褒。褒之者主要著眼於他的“文治武功”,根據他的許多赫赫事功稱他為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曠代英雄!貶之者主要著眼於他的“道德品質”,根據他的許多違背人性的行為稱他為大野心家、大陰謀家、一代奸雄。有人為他的“英雄割據、文採風流”而無限傾倒,有人為他的陰險毒辣、虛偽狡詐而深惡痛絕。這樣各說各的,似乎都有根據,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們今天再來評論曹操的功罪,顯然不能重走那條雙方擱置一端,各說各理展開馬拉鬆式討論的老路,應該搬得出一個超乎一切小道理之上的大道理,拍板能定案,一語定乾坤。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曹操究竟是曠代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二者隻居其一,不可得兼。

歷史上的風雲人物雖然林林總總,形形色色,還是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栽樹者,另一類是“前人砍樹,后人遭殃”的砍樹者。有些人做事急功近利,隻顧眼前,不顧后果,當時雖然把事情做成了,卻留下嚴重的后遺症,后患無窮。從當時看,他似乎是栽樹者﹔從長遠看,他其實是個砍樹者。所以評價歷史人物,不能隻看一時一事,而要超越時空,縱觀千年,橫觀萬裡。不能隻看小范圍內的“小歷史”,而是要看大范圍內的“大歷史”——宏觀的歷史。古人說“千秋功罪”,這個說法是不錯的,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某些人物的功或罪可以影響到千百年后﹔另一層含義是某些人物的某些行為究竟是功是罪,一時難以判定,要等待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才能看得准確,作出正確的結論。

每一個人一生一世的所作所為,都要對別人產生影響,大人物的影響大,小人物的影響小,人死了,可是他產生的影響還在起作用。蓋棺就論定是不行的,常常是棺已蓋而論難定。如果草草做個結論,這個結論一定不可靠,早晚會被后人所推翻。

曹操名操,字孟德,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操者,操守之意也。孟德,是指孟子所提倡的品德。他的名和字的含義都很不錯,有重視德行操守之意。隻有小名阿瞞,足以暗示這是個很不老實的角色。有人說他是漢相國曹參之后,那是不可靠的。因為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曾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才冒姓曹,與歷史上的曹家全無關系。漢代選拔人才,一重門弟,二重德行。曹操是宦官之后,門第自然不高,雖然頗有才氣,很難得到選拔,隻有通過自己奮斗、習武、從軍,才能向上攀升。因此,他對那時隻重品行隻談詩書不重實干不求實效的社會風氣極為反感,在言行中隨時表現出一種藐視道德輕視詩書急功近利不畏人言的狂妄態度。在他小有成就之時,當時的名士許劭曾經評論過他:“君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耳!”他不但不以為忤,而且甚為得意。現在看來,他對那種隻尚清談不務實際的風氣產生反感,自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后來矯枉過正,從反感標榜德行的社會風氣,發展到反對道德本身,直至仇視道德,那就不免大錯特錯。

東漢特別重視道德,民風淳朴,德高望重的長者一直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是有根源的。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是中國歷代帝王之中唯一出身於太學生的知識分子皇帝,他以儒家思想治國,三公之官,皆用宿儒,重道德,輕功利,寧肯發展得慢一點,也不用急功近利的野心家。他又崇尚節儉,愛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遇到災荒,發生動亂之時,老百姓恨的是貪官酷吏,愛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愛戴,還是“心存漢室”。董卓之亂以后,雖然天下分崩,群雄並起,但是曹操還能“挾天子以令諸候”!劉備雖然“東奔西走恨無家”,還能靠“帝室之冑”這塊招牌找到棲身之處,這都是因為大家對“帝室”還很尊崇,反映出這個社會重秩序,講道德,沒有亂套。如果一個社會亂了套,不守秩序,不重道德,則你雖挾天子以令諸候,雖抬出了“帝室之冑”的招牌也沒有人買你的賬,那就糟了。曹操自己走上了拋棄道德隻求功利的邪路,通過他的以身作則,再大力提倡與宣傳,經過24年的努力,就把整個社會推上拋棄道德隻求功利的危險可怕的邪路。

(責任編輯:郝孟佳、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