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政道的矛盾沒有化解的可能
李政道,是楊振寧這輩子繞不開的“坎”。從親逾兄弟到反目成仇、形同陌路,中間發生了什麼,至今依然是個謎。
楊振寧和李政道各執一詞,真相似乎隻有等待時間才能揭曉。只是,楊振寧始終認為,悲劇之所以發生,和他無關,是因為李政道的人品問題。
華商報:你的一生,除了杜致禮和翁帆,還有一個人,注定在提及你時,總會被提到。他就是李政道。你曾說過,和李政道的決裂,是你人生一個重要的悲劇。是什麼讓你如此難過?
楊振寧:所謂悲劇,指的是本來可以是非常完美的事,但最終沒有變成完美,反而轉變成負面的東西。在1946年到1951年期間,我是他的長兄、他的師長﹔1951年到1957年,我引導他進入統計力學與對稱原理的研究,這段時間,我們親密無間,親逾兄弟﹔可從1962年開始,我們發生了不能化解的沖突,就此決裂。所以說,我和李政道是個悲劇。
華商報:此前,在接受我採訪時,何祚庥院士曾說,周總理都曾調解過你和李政道的矛盾,但也沒成功。是嗎?
楊振寧:周總理過問過這事,但沒有調解。說實話,我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不是誰調解就有用的。以前也是,現在也是,永遠都是。
華商報:去年,李政道助手季承在他所撰寫的《李政道傳》中隱晦地提到,在獲得諾貝爾獎前后,你曾對李政道做過不道德的事,引來很多爭議。我覺得這樣下結論對你很不公平。你怎麼看?
楊振寧:對於“不道德”的猜忌,在《規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最后,附有一封我在1989年寫給吳大猷的信,看了信,讀者應該就知道我的觀點了。
我從來沒有對李政道做過不道德的事。只是,我和李政道之間的關系發展得很復雜,不是一時能講清楚的。可是我可以保証,在1946年到1962年之間,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李政道的事情,1962年至今,也是如此。
如果說我做錯了什麼事,就是1956年,我寫了宇稱(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發表、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的文章之后,把作者簽為YangandLee,否則就不會發生后來的悲劇了。
華商報:中國有一句古話:一笑泯恩仇。你和李政道現在都已經是耄耋之年,還有什麼事看不開呢?難道真的無法擯棄前嫌?如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教授說的,一起在普林斯頓的草坪上並肩散步,多好啊。
楊振寧:有一年,我們參加一個會議(記者隨后查了相關資料,楊指的應該是1980年舉行的物理學的從化會議),主辦方預先安排我一下車,就得和李政道握手。以為我們拍個照片、握個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可是事情並未如此。
所有事情和年紀、閱歷無關。是的,我和他之間是絕對不可能和解了。因為問題和科學研究無關,而是和一個人的做人、人品有關。他為了保護自己、為了蒙混別人,四處散布謠言。
華商報:那如果現在遇到李政道,你會和他打招呼嗎?他會向你打招呼嗎?你們會不會覺得尷尬?
楊振寧:不會(毫不猶豫的)。(記者 吳成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