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爸爸加你微信,不要!
兒子媽媽加你微信,不要!
兒子,為什麼呀?
你們又土又煩,加了也被黑
原標題:微信“朋友圈”,為啥不帶長輩玩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做了這樣一項問卷調查:大學生願意和自己的父母成為微信好友嗎?結果顯示:7成大學生拒絕父母“加為好友”的請求。
其實,不止是大學生,很多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也都不太接受和長輩微信聯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位90后的新煩惱
近日,在一個大學BBS論壇上,一位署名“玖零吼”的女大學生發了一個帖子,訴說在父母加了自己微信“朋友圈”后所引起的種種不便。帖子裡這樣寫道:
“大家幫我評評理,看我是不是應該果斷把父母拉黑?
不久前,我買了條漂亮的裙子,於是自拍並發上照片,還配上‘美呆了!哈哈哈……’這樣的文字。沒想到,老媽很快就回復:‘女兒啊,一個人在外地別總穿那麼短的裙子,不安全。 ’老爸的回復則是:‘都二十好幾的人了,該學會存錢了,別總亂買衣服。 ’
和朋友去KTV玩,有位女友帶了她的弟弟一起去。小伙子實在是又帥又萌,我拉過她弟弟不停地合照,發到‘朋友圈’給一眾姐妹養養眼,結果,羨慕嫉妒恨的回復沒來,老爸的評論先到了:‘交男朋友了?這就對了!小伙子做什麼工作的?什麼時候帶回來給我和你媽看看? ’女友的弟弟看到回復,從此躲我八丈遠。
我半夜和朋友去吃宵夜,重慶辣火鍋,實在沒忍住,又拍了幾張美食圖片發到了‘朋友圈’。結果第二天一大早,果不其然又看到父母大人的留言:‘告訴你要早點睡,晚睡傷身,就是不聽!而且半夜怎麼能吃辣火鍋呢?容易長痘,還會拉肚子!這麼大的人了,還是不會好好照顧自己……’
我實在忍無可忍了!微信‘朋友圈’是我的隱私圈,我該不該拉黑他們呀? ”
后面的跟帖有長長好幾頁。
一位同學留言:“我也有同感,加了媽媽為微信好友,‘噩夢’從此開始。 ”
另一位同學說:“看到微信中有爸爸媽媽請求添加好友的消息,真覺得害怕,然后假裝沒看到。 ”
據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最近在全校范圍內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成大學生拒絕父母“加為好友”的請求。
至於其中的原因,除了不願意被父母“網絡監控”外,這項調查還顯示,83%的大學生不願意將自己的心事透露給父母。因為一旦在微信“朋友圈”中發牢騷,便會被敏感的父母發現,並不分時間地打電話非要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此外,大學生們還“討厭父母老是發一些勵志和養生之類的長文章”。
她成了婆婆的重點“監控”對象
除了大學生,一些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抱怨長輩通過微信侵入了自己的 “私人領地”。
家住虹口區的王女士雖然和公公婆婆住在鄰近的小區﹔但除了周末在一起吃頓飯,平日裡各有自己的小天地。王女士說,沒想到自從今年初婆婆玩起了智能手機,她便成了婆婆的重點“監控”對象。隻要王女士在“朋友圈”裡一有更新,婆婆就立刻留言回復。有一回單位組織外出旅游,途中王女士上傳了一張和男同事的合影,她婆婆馬上就在微信上評論:“你怎麼一個人出去玩啊?這個男的是誰啊? ”王女士說自己當時心情大受影響,一下子就沒了旅游的興致。
說起加長輩為“微信好友”,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更是哭笑不得。她告訴記者,上個月她在微信“朋友圈”裡隨手發了一條感慨“分手不說再見”,誰知很快“攤上了大事”。 “我是從一篇文章裡看到這句話的,當時挺喜歡就復制發送了,沒想到我媽看到了,她急得要命,直接就打電話找我的男朋友詢問是怎麼回事。 ”
高小姐的男朋友也受驚不小。“我媽在半個小時之內連打了3個電話給我的男朋友,問我們到底有沒有分手。她沒有直接打電話給我,可能是怕我傷心吧。”后來,高小姐向媽媽解釋了半天才讓她相信網上那句話只是說說而已的﹔可自那以后,她再也不敢在微信上隨便發表言論了。
網上“潛伏”的父母們
家長關注孩子的微信,到底是為了什麼?多數家長表示,只是想知道孩子在做些什麼。
張女士的女兒讀大三。今年過年時,她看到女兒在家天天與同學用微信聊天,於是出於好奇,也讓女兒教會了自己用微信,並加了女兒為好友。
“除了與女兒在微信上聊天外,我有時也會看看她在‘朋友圈’中的動態。”張女士說,“加女兒微信的目的主要還是對在外求學的孩子不放心,想了解她的學習和生活近況。原來我也經常給她發短信,問問她的學習情況﹔但她回復起來總是非常簡單。現在有了微信,我就能隨時知道她在做些什麼。 ”
筆者隨機採訪了身邊的10位中老年父母,其中開通微信的有7人。他們都表示,開通微信主要是為了方便和兒女交流。他們中有5人與孩子互相加為“好友”,也有父母說,自己有被孩子屏蔽過的情況。 52歲的林先生,兒子今年讀大二,他說:“我雖然加了兒子的微信﹔但我知道他對我們的關注很反感,所以我隻‘潛水’,一般不給兒子留言,隻要能知道他的情況就好。 ”
其實,丈母娘、婆婆主動加女婿、兒媳為“好友”,也大都是出於交流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關心。
微信加“好友”,長輩不要太主動
長輩一方熱情高漲,要努力與年輕人一起互動﹔小輩一方卻並不買賬,處處設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心理專家表示,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代際差異,人際交往的方式也不大相同。年輕人更喜歡與同齡人分享,而不願意在成熟的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不成熟。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把微博、微信當做他們人際交往中一個重要的獨立空間,家長貿然介入,甚至干涉管教,隻會引起孩子的逃避、抵觸和反感。父母想通過微信關心孩子,卻又不注意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改進教育方式,這樣做隻會壓縮孩子的成長空間,容易引起親子關系的對立。
而對於丈母娘、婆婆網上“潛伏”的現象,專家表示,雖然在網上獲取信息很方便﹔但是一個人在網絡上的表現與本人實際情況並不一定相一致。所以,長輩和年輕人之間不要互動過度,主動互動很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反感。
專家建議,長輩最好不要輕易介入年輕人的網絡社交生活。如果已經介入的話,那麼對於年輕人在微信裡發表的話題,長輩不要輕易參與﹔在評論照片或狀態時,也盡量少些說教。此外,長輩和年輕人之間平時應該多保持交流,這樣線下溝通順暢了,也就不需要到線上去了解年輕人的動向了。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