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四川內江聖水寺:始建於唐 宋初曾名興慈禪院

2014年02月08日09:50    來源:人民政協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四川內江聖水寺:始建於唐 宋初曾名興慈禪院

  內江聖水寺始建於唐咸通(860—873)年間,位於四川省內江城(本刊1月18日誤將“內江聖水寺”刊為綿陽——編者注)西約4公裡的沱江岸邊,因唐代的水觀禪師於后山岩處觀水開悟,加之山岩壁間終年泉水不斷流出,被視為“靈泉”、“聖水”,故以“聖水”為寺名,宋初擴建后更名為“興慈禪院”,宋末復名“聖水寺”,有“中川第一禪林”之稱。多年以來,人們誤以為內江聖水寺稱“中川第一禪林”是自稱為四川的第一禪林,其實是把“中川”和“川中”的概念混淆了。

  “中川”實際上是一個地域概念,特指內江。據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的《元和郡縣志》在“內江縣”條目雲:“本漢資中地,后漢分置漢安縣,周武帝天和二年於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因此四川沱江河流經內江一段又曾被稱為中江或中水,再加上內江地處成、渝之間位於四川之中樞(中部),故舊時稱內江為“中川”,明宣德年間內江即有“中川十景”(明崇禎初又增為“中川十二景”)就是指內江的十個著名景點,其中聖水寺的“聖水靈湫”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內江聖水寺又名“中川第一禪林”,是內江的第一禪林。其建寺時間長、規模宏大、法脈傳承久遠而名列四川八大叢林之一。201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余年間,內江聖水寺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寺內名人題詠、精美造像、佛學研究構筑起了聖水寺的文化內涵。

  在內江聖水寺的高僧大德中,以丈雪、可拙、默野、清德最具代表性。

  丈雪和尚(1610—1695)內江縣(現內江市東興區)蘇家橋李家沖人,是佛教禪宗臨濟宗破山海明的弟子。他曾先后住持過貴州桐梓雪居寺、遵義禹門寺、陝西漢中靜明寺、浙江嘉興青蓮寺、閬中草堂寺、成都昭覺寺等六處寺廟,開壇說法,徒眾及影響遍及西南及陝、浙諸省,在佛界被譽為一代大師,對四川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明末清初,內江曾有三次戰亂,聖水寺遭到嚴重破壞,寺僧四散,丈雪和尚曾在四川稍為安定后回到內江,對內江聖水寺的重建和復興有過極大的關注和幫助,現內江聖水寺尚塑有丈雪和尚像於寺中。

  可拙和尚(生卒待考)是今江蘇溧陽人,屬梁平雙桂堂破山祖師的法脈弟子,清康熙年間隻身來到聖水寺率領眾僧,歷經艱辛,修復了早已破敗的寺院,並開期傳戒,使聖水寺達到極盛,佔地3萬多平方米,常住僧伽120余人,香火鼎盛,躋身四川八大叢林之列。

  默野和尚(?—1785)於雍正初來到內江聖水寺,是一位類似於濟顛式的傳奇和尚。故老相傳:他終年四季蓬頭垢面,破衲草履,不僅能解人危難,還能未卜先知。清乾隆五十年(1785)默野在內江聖水寺中以炭書四句詩於地:“天地中空日月明,無人不向此間生。從今撒手西歸去,免得拖泥帶水行。”書畢,次日即端坐圓寂,肉身不腐,后人稱其為“干和尚”(其肉身現不知所蹤,內江聖水寺祖師堂尚有其塑像)。

  清德和尚,1924年生於四川省資中縣。1945年在四川彭縣九峰山海會堂出家。1958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佛學院。1986年來內江聖水寺后,協助宗教部門落實宗教政策,將“文革”時期損毀的寺廟及房屋進行維修。清德和尚已九十高齡,現在內江市資中縣寧國寺安養晚年。

  內江聖水寺現有唐宋以來的石刻67龕、450余尊,總長60余米。寺內現存最早的題刻為唐乾寧三年(896)題記,字為楷體。寺內的唐代千手觀音石刻造像,為現在存世不多的男相觀音。此外,內江聖水寺還有明代所建的石拱橋、石牌坊和放生池以及藏經樓前的經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特別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趙貞吉(內江人,字孟靜、號大洲,隆慶(1567—1572)年間官至宰輔,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所書的“書聖水岩詩”豪情奔放,飄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現內江聖水寺方丈智海和尚,秉承清德老和尚法脈,為將內江聖水寺打造成弘法、弘文及弘揚教化的一塊宗教聖地,持戒定慧學,和諧信眾,除傳法授戒外,先后在聖水寺內組建和成立了聖水寺禪林書畫院、聖水寺寺志編纂委員會。為廣開信善並於2013年3月下旬對原有寺廟內部進行修繕,並預計於2014年夏季完工。屆時這座千年古寺將以新的風姿展現於世人面前。

(來源:人民政協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