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盤點中國畫馬名家:20世紀首推徐悲鴻(圖)

2014年02月08日14:24    來源:燕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盤點中國畫馬名家:20世紀首推徐悲鴻(圖)

■《百駿圖》(局部)郎世寧繪。

  在我國繪畫史上,畫馬的名家輩出,他們或注意實際觀察,將馬的種種形態精確地描繪出來﹔或不滿足於形似,力求畫出馬的精神,以達到以馬抒懷、以馬寄情的目的。無論重寫實還是通過畫馬來畫人,古代畫家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中國從唐代開始,畫馬名家輩出,如:曹霸、韓干、韋晏、陳閎,宋代有李公麟(李龍眠),元代有趙孟頫,清代有郎世寧,現代有徐悲鴻,他們都以不同方式畫馬而聞名於世。

  曹霸:御花園裡的駿馬

  唐代的曹霸是古代畫馬的大畫家之翹楚,他是魏武王曹操后代,時人甚至以其祖先“三曹”比之,擅畫馬,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

  其實,曹霸一開始嗜書法,曾學晉代女書法家衛鑠及王羲之,然而他自問無法超越羲之,所以改為鑽研繪畫。曹霸盛年時已成為名滿天下的畫家。后來,玄宗要求曹霸修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曹霸繪四十九日后完成,人物活靈活現,玄宗點頭稱贊。曹霸請求歸鄉,玄宗不許,要求曹霸再畫駿馬圖。曹霸無奈,在御花園完成駿馬圖。玄宗觀后大喜並重賞,然曹霸去意堅決,不為所動。玄宗便改其為左武衛將軍,享有不理朝政之權。自此以后,權貴高門爭相求取曹霸手筆。

  后安史之亂爆發,曹霸因為一幅作品有影射唐朝之嫌,被削職免官。當他流亡至成都時,身無分文,僅靠為人畫肖像謀生,后來杜甫幾經尋訪,終於與之相見,為曹霸創作《丹青贈引曹將軍霸》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表達對其際遇的同情。

  由於曹霸畫作均己亡佚,其精妙之處,唯有透過杜甫詩作,才能一窺其貌。

  韓干:能跑會動的馬

  再說曹霸弟子,史上最具盛名的畫馬“專家”韓干。相傳,韓干年少時曾為酒肆雇工,經王維資助,學畫十多年而藝成。擅繪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韓干經常到馬廄裡去,細心觀察馬的習性,對比找出馬的性格特征以及動作規律,並把各種各樣的馬記錄下來。時間久了,馬的各種體貌,奔跑雄姿,千變萬化的動態,在作畫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活現在紙上。所以人們都稱贊韓干筆下的馬是能跑動的馬。

  韓干曾作《玉花驄圖》、《照夜白圖》、《洗馬圖》、《鑿馬圖》、《戰馬圖》、《六馬圖》、《八駿圖》、《百馬圖》等。所繪馬匹,體形肥碩,態度安詳,比例准確,一改前人畫馬螭頸龍體、筋骨畢露、姿態飛騰的“龍馬”作風,創造了富有盛唐時代氣息的新風格。

  趙孟頫:別出心裁的馬

  及至元代,趙孟頫開了一代畫馬新風。趙孟頫嗜好畫馬,主要有二體,傳世著名作品中《浴馬圖》、《秋郊飲馬圖》學唐人,《調良圖》、《人馬圖》學宋代李公麟。前者用筆細致柔和,敷色艷麗沉厚,重設色﹔后者墨筆白描,略加淡色,或者不加色。如傳世的《牧馬圖》,在構圖上,別出心裁,超出了傳統的人物鞍馬題材的畫法。畫幅突出位置,繪一匹白馬的臀部,馬首則隻給側面的鏡頭,人物僅現了頭部,可見此圖的主角是隻給觀者觀看的白馬。趙孟頫畫馬形神兼備,不輸唐人。他的作品,往往將馬的健美與善於奔跑的習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洋溢著粗放、率真之美。在粗獷之中,又灌注著空靈、閑適的文人精神,可謂形神兼備。

  郎世寧:中西合璧的馬

  到了清代,郎世寧成了畫馬最為權威的畫家。這位意大利人,於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來到中國,隨即成為宮廷畫家,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故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百駿圖》長卷為其代表作品。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鬆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郎世寧將中國畫法巧妙地與西法相融合,突破了明清時期大部分山水、花鳥畫作品以水墨為主流的表現方法,而另辟蹊徑,創造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繪畫新風格,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和沖擊。他幾乎將當時歐洲主要的藝術品種和技法都介紹到了中國,給中國畫家帶來了全新的視覺和審美感受。可以說清代宮廷繪畫的典型風格,就是在郎世寧所傳來的歐洲繪畫風格的影響下形成的。

  徐悲鴻:融入民族精神的奔馬

  到了20世紀,畫馬的藝術家首推徐悲鴻。徐悲鴻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他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乎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鴻最具影響力的畫作應該算是《奔馬圖》,此畫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此時,我國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如同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建國后,他的馬又變成“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蕭然

(來源:燕趙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