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廣州聖心大教堂
嘉興聖母顯靈堂
河南開封總修院
蘇州楊家橋天主堂
香港聖瑪嘉利大堂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大箕·聖母玫瑰堂
如果不是陳小鐵,大多數人恐怕都不會知道,原來中國有這麼多美輪美奐的教堂。
陳小鐵清楚地記得自己拍攝的第一個教堂是哈爾濱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那是1999年8月,在廣州上大學的陳小鐵回到東北老家過暑假,三叔帶他去哈爾濱中央大街吃餃子,順便看看哈爾濱的老建筑。眼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就好像童話裡的古堡一樣可愛,陳小鐵很奇怪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建筑。回到學校以后,陳小鐵就策劃了一個選題—《中國教堂印象》。
這個選題一拍就是10多年,其間,陳小鐵從學校畢業,之后進入雜志社工作,然后再辭去雜志社的工作,成為了一名獨立攝影師,但對教堂的拍攝和研究卻一直沒有中斷。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是陳小鐵拍攝的第一座教堂,位於哈爾濱中央大街東側,也是遠東最大的東正教堂,1932年落成,后經過一次修復,現為建筑博物館。
蘇州楊家橋天主堂,修建於乾隆年間,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教堂從空中鳥瞰,屋面呈十字形構架,但依然具有濃郁的蘇州古典園林韻味。
香港聖瑪嘉利大堂,是香港一座天主教教堂,修建於1923年,現被列為歷史保護建筑。
哥特式建筑廣州聖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戶。最初,教堂600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是特地從法國運來的,經歷了戰爭破壞,剩下的不足原來的10%。現在見到的彩色玻璃是2006年大修時從菲律賓進口的。
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是香港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物,簡朴高雅。
中國最后的古堡教堂——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大箕·聖母玫瑰堂,教堂修建在一塊高台巨石之上,教堂、房舍渾然一體,雄壯的氣勢與山地本身的朴拙形成強烈反差。山西澤州縣大箕古堡·聖母玫瑰堂的楊忠義神父,是一位睿智的老人。
河南開封總修院,其建筑外觀為中國傳統古典式青瓦大屋頂,門窗等為西方式樣,曾經是一所專門培養天主教中國神職人員的特殊高級學校。
澳門主教座堂(又稱聖母聖誕堂,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所在地)的彩色玻璃。
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木結構教堂——大理天主教堂,白族的特色“白”與西方的拱窗緊密結合。
嘉興聖母顯靈堂是一座大型天主教堂遺址,教堂在“破四舊”中被毀壞,至今沒有修復。陳小鐵去拍照的那個清晨正好有一個老人在教堂廢墟裡練太極。這張也是陳小鐵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充滿了人情味。 文/陸彥圖/陳小鐵
藝術家簡介
陳小鐵,攝影師,出生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教育系,現為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致力於中國教堂專題攝影研究。
陳小鐵語錄
■在中國的每一個教堂,幾乎都能在歐洲找到它的母體或者參照對象。對於源頭的好奇心,使我非常想去歐洲看一看古老的教堂。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隻有亭台樓閣之類的東方古典式建筑。其實,中國建筑還有另外的一面,教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教堂是一部活的中國近代史。從建筑學的角度來看,昨日的教堂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侵襲,今日的教堂已演變成了中國近代建筑文化的珍貴遺產。教堂建筑作為中國近代歷史時期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証,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中國的教堂還具有地域性的特點,越靠近沿海地區,越接近純歐式的建筑樣式﹔越接近內陸,教堂風格越傳統。《上海聖依納爵堂》和《大理古城聖三堂》是我的作品當中對比最為強烈的兩幅,前者是典型的哥特式雙尖頂風格的磚石結構建筑,后者則是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木結構教堂。因為上海是很早就對外開放的城市,中外交流頻密,對歐式建筑自然也容易接受。而在較為閉塞的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教堂要想被當地人接受,隻能融入本土風格,這種“本土化”特征在國內眾多教堂建筑中都有所體現。 本報綜合
(來源:銀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