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榮祿:生前受慈禧重用 死后被報紙罵“死之遲耳”

2014年02月11日11:22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榮祿:生前受慈禧重用 死后被報紙罵“死之遲耳”

  榮祿死於1903年4月,死前是慈禧倚重的心腹大臣,是太后的“參謀總長”兼左膀右臂。有人說兩人是情人關系,甚至說光緒是他們的私生子(北京晨報2012年3月11日),這似乎有些“小說家言”。但慈禧對榮祿確實眷戀和信任,“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巨細,常待一言決焉”(《清史稿·榮祿傳》)。榮祿死后,據說太后比死了丈夫還悲痛,榮祿享受到的哀榮也就可想而知了。“贈太傅,謚文忠,晉一等男爵”。清朝沿襲明制,太傅與太師、太保並列為三公,均正一品。而“文忠”的謚封,清史上僅有索尼、傅恆等幾個地位崇高、功勛卓著的相國才享此殊榮。慈禧死前,又欽點榮祿的外孫溥儀為皇帝,可謂“后恩浩蕩”,恩寵之極。

  然而,與慈禧和朝廷的哀痛及評價相反,民間對榮祿之死則是一片歡呼,報章評論無不拍手稱快,《中外日報》甚至說:“恨其死之遲耳!”(《歷史檔案》2013年4期冬烘剛文,下同)朝野如此兩極,道理也好理解,榮祿效忠的是慈禧,功在太后,比如發動戊戌政變、斬殺譚嗣同等“六君子”,就為太后再次垂帘聽政鋪平了道路。而這些對於維新派和天下蒼生而言,不但不是功,而且是罪。評價之所以迥異就在於雙方的立場不同。不過,還不僅僅是這些。

  榮祿死的年代,官民矛盾嚴重對立,“仇官”現象極為普遍。1901年的《集成報》的一篇社論就說:“中國之民皆好民,中國之官皆不好官。”人民如此“仇官”,應該說這是“有緣有故”的。當時的官場太黑暗了,買官賣官蔚然成風,有報章就疾呼:“中國吏治之壞,至今已達極點矣!”著名的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就是這個時候問世的。那可不是虛寫,不少人物都有真實姓名。小說中的官吏齷齪不堪,正是當時官場的寫照。而榮祿這個“首席大臣”在這個時候死去,人民喊“大快人心事”也就不奇怪了。而榮祿呢?確實是隻“大老虎”。晚清社會的一大特色是候補官員太多,據說每年存量達兩三萬之多,這些人若老實排隊等待“組織”安排,恐怕隻能永遠候著 “聽鼓”了,心裡急呀!於是,官場請托便風靡士林。就是暗地拉關系、使銀子,最終找到一個大人物出面打招呼,實缺便搞定了。而榮祿這個賣官大老板就應“運”而生了。經學者考証,僅從1901年到死的三年時間裡,榮祿批的請托存札就近四百件。榮祿批這麼多條子可不是夙興夜寐為國操勞,而是權力尋租。條子一批馬上就有人送來銀子,同時還能培植財源和私黨。榮祿的女兒大婚時,那些已補上肥缺的“門生”們紛至沓來,送三千兩、幾百兩不等,銀子流水般地進入了菊兒胡同榮家府第。《官場現形記》裡有個華中堂,在京城開了個古董店,專門經營買賣官缺的生意,據胡適先生考証,這華中堂正是榮中堂。清朝末年,慶親王奕劻被朝野封為賣官鬻爵的“慶記公司”老板,假如榮祿多活十年,這個老板是絕對輪不到他的。榮祿如此貪婪,人民恨他不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眾所周知,在皇權專制社會,人民對官員的烏紗帽是沒有丁點決定權的。這一點做官的似乎很高興,就像榮祿,用不著去討好芸芸眾生,隻要能贏得老佛爺,便能贏得天下,便能使頭上的烏紗帽固若金湯。然而,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榮祿挨罵正是吃了“利”的虧。假如人民能決定他的官帽,十年前就被民眾攆下了台,從此賦閑或干些力所能及的正經事。試想,一個離開權力多年的老人在近古稀之年去世,以中國人民向來的善良和寬容,還會罵他死得太晚嗎?不得民心者、貪贓枉法者早早自動離開權力,或許是自我救贖的好辦法。榮祿既不下台又狠狠地貪,媒體罵他該死隻能是其咎由自取了。

  最后再說一句,榮祿死時的那個社會並非一無是處,報紙敢在這位“大清國杰出領導人”病逝之時公開罵他“恨其死之遲耳”,而報館竟安然無恙,僅這一條就相當了不起。□劉吉同

(來源:西安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