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干面與武漢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能代表武漢人性格和文化的兼容並蓄,細膩而粗獷。”
在“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書中,這一段介紹熱干面的句子,形象地為武漢熱干面的“個性”定位。
1998年,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桂林在自己撰寫的民俗專著中,提到熱干面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昨日,馮桂林接受採訪時說,飲食作為地域生活特有的文化元素,既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也是一種精神享受。
“熱干面已有上百年歷史,”馮桂林說,“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中,記載的‘切面’就是熱干面的前身。”
20世紀初,食販李包延續前人切面做法,將面煮熟瀝水拌上香油等做成了風味獨特的熱干面。后有蔡明偉繼承李包的技藝,反復改良,制作出技藝水平更高的“蔡林記熱干面”。
1997年后,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永中等人結合現代人的食味需求,拓寬了熱干面的品種,2013年進入全國“十大名面”前三甲。
馮桂林介紹,熱干面的制作方式獨特,在口味上包容性強,文化融合的特點十分突出,這和武漢地處中部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系。“武漢人喜歡熱干面的本地口味,比如姜末、蔥末、大頭菜、蘿卜丁等。外地人到武漢吃熱干面,又可以加進自己喜歡的口味,比如北方人喜歡加醋、蒜汁,南方人喜歡加蝦仁、泡菜等,這些東西加進去也不影響熱干面的風味。”
和街邊攤賣的熱干面不同,申報國家級非遺的蔡林記熱干面更為講究:芝麻醬選用營養價值更高的黑芝麻,作料中的大頭菜隻選襄陽出產的。
馮桂林認為,熱干面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豐富了荊楚飲食文化,申報國家級非遺,能讓這種傳統小吃得到傳承和保護的同時,進一步發揚光大。(記者黃征)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