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專家:私人博物館要生存下去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王玉海

2014年02月13日08: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私人博物館要生存下去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私人博物館是指公民個人自主建設的博物館。在國際社會上,私立博物館逐漸成為博物館發展的主流。在我國,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私人博物館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上海興起,隨后北京等一線大城市也有不少私人博物館相繼建立。據2012年“中國私立博物館生態白皮書”項目啟動儀式上傳出的消息:中國私人博物館發展勢頭迅猛,在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內,從200多家發展到1000多家。

  私人博物館的興起首先得益於經濟的發展和民間資本的增加,每座博物館的建設都要投入大量資金,從場地的籌劃到場館的建立,從藏品的收藏,到日常的運營,沒有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資金是很難建成和維持的﹔其次得益於文化事(產)業的發展和人們精神需求的增長,博物館屬於文化事(產)業的一部分,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屬於高層次需求,建設者和觀賞者都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特別是建設者,不僅要熱愛文化事業,而且還要具備專門的知識﹔第三,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開放文化市場,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博物館業,特別是國家提出文化復興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之后,各級政府對文化事(產)業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第四,旅游業的發展對私人博物館的建立也起了助推作用,在許多地方私人博物館成了特色旅游產品,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點,這不僅為私人博物館注入了活力,也調動了地方政府和民營資本建設私人博物館的積極性。

  然而,隨著私人博物館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首先就是資金問題,私人博物館不僅建立之初要投入巨額資金,運營后也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每年至少要拿出幾十萬元來貼補博物館藏品的維護、管理,這對私人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從世界范圍來看,博物館的所有經營收入能達到博物館投入的30%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而門票收入一般最多隻能相當於投入的5%-10%。因此,要“以館養館”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國家文物局新出台的關於重新登記博物館文件又提高了“私博”的准入門檻,明確要求辦館者必須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必須有遞補資金,能“養得起”博物館,如果按照這個規定,一些“私博”恐怕就要關門了。其次就是開辦者的觀念急需轉化,私企開辦博物館的初衷是試圖通過開辦私人博物館為企業樹立形象,擴大企業知名度,運營方式基本是以商養文,並不在自身經營管理上多下工夫。而大多數私人開辦者,則主要是為了與志趣相投者進行精神文化交流,共享陳列品所帶來的藝術享受,文化追求大於商業目的,因而缺乏必要的經營理念,導致受眾極小而缺乏必要的市場支撐和贏利點。這兩類開辦者都未真正對傳統文化如何走向市場進行過認真思考,因而在商業與文化之間遭遇窘境是必然的。

  “辦館難,維持更難”。私人博物館要生存下去,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開辦者自身的不懈努力、狠練內功。另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度越來越廣,有些專家支招說:藏品不一定非得花巨資設立博物館展出,在網上辦一所博物館也是不錯的選擇。我們相信,隻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私人博物館本身能夠轉變發展理念,在類型上能填補空缺,在運作上能更為靈活,將商業與文化、文化與產業、博物館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為我國的文化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