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中國好聲音"熱播引圍觀 好歌都去哪兒了?

陳 原

2014年02月13日09: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好歌都去哪兒了(文化脈動)

  音樂留聲機。

  資料圖片

  “中國好歌曲”劇照。

  資料圖片

  “歌比人老”、“為什麼好歌曲不如以前那麼多”,這一系列追問讓人們感覺歌壇的創作江河日下。最近,“中國好歌曲”的熱播,一批名不見經傳的歌手和作品忽然冒了出來,又讓人們感覺是不是固有的創作與傳播機制出了問題。

  “中國好歌曲”如同“中國好聲音”一樣,剛一播出,便引來圍觀。前年,當一撥又一撥歌手在“中國好聲音”等一個個電視綜藝節目裡一下冒出來時,曾令很多觀眾驚嘆:原來民間還有那麼多人才沒被發掘﹔如今,人們又再次驚呼:原來還有那麼多創作人才深藏未露!

  其實,歌曲創作是個老問題,好歌不多,流傳起來的好歌就更少,盡管近些年征歌活動接二連三,但每次征集的結果都是數量巨大、質量欠缺,無論如何推動,傳播范圍依然有限。現在,通過“中國好歌曲”這樣的形式,一些佳作猛然走紅,霍尊演唱的《卷珠帘》還登上了馬年春晚,這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是不是歌曲創作與傳播機制出了問題。

  舊有渠道風光不再

  在很多詞曲作家的記憶裡,30多年來,歌曲創作與傳播的渠道有這樣幾種。

  一是征歌。過去的詞曲作家分為職業與業余,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先業余后職業。所謂職業的詞曲作家,大都供職於各藝術團體的創作室和藝術院校,每次征歌,他們在來稿中所佔比例並不大,但卻是主力,因為大量的作品被淘汰后,最后能留下的往往就是他們。還有的征歌活動,在面向社會廣泛征集的同時,還要專門向詞曲作家邀約,否則最終有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30多年來,大小征歌活動究竟舉辦了多少,無法統計,不但平時各類征集持續不斷,而且在重大節慶活動前也都會向全國征集歌曲,比如北京亞運會、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等。這些征歌活動確實產生過不少杰作,像《亞洲雄風》、《我和你》等。

  “不過,這種征歌活動主題比較鮮明,所以顯得單一狹窄,能被選中的並不多,來稿裡上乘之作也很少。而且有的好歌恰恰不是征集中產生的,而是特約的,或是想推的沒走紅,沒在意的卻歪打正著。”作曲家付林參加過各種征歌,回憶當時情景時發出這樣的感慨。他還認為,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多樣化的欣賞情趣、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已經讓傳統的征歌活動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二是晚會。大大小小的晚會曾經是歌曲誕生的土壤,每次晚會既要演唱老歌,更要征集新作,像印青、付林、張千一、劉青、賀東久、屈?、甲丁這些職業詞曲作家已經為各類晚會奉獻了無數的作品,很多歌手也是經過晚會讓觀眾記住了他們的歌聲和相貌。春晚過去是歌手和作品一夜走紅的地方,但近十幾年來卻難得有歌曲在這裡聞名。“春晚還算不錯的,收視率仍然比較高,可其他晚會就已經很難再吸引觀眾的注意了。這是因為晚會這種形式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大量晚會都走到了創作的盡頭。尤其是晚會奢靡之風盛行后,作品本身的價值更被忽視。”曾執導過很多晚會的舞蹈家左青這樣說。

  三是唱片。很多歌曲曾經通過唱片、盒帶的發行而紅遍全國,但當唱片業一落千丈后,這條路就被堵死了。“除了發燒友外,如今有多少人還聽唱片?”作曲家張千一每當想起唱片業的今昔,便感慨萬千。

  四是電台打榜。曾經有幾年,歌曲和歌手的出名與流行主要靠在廣播電台音樂頻道上打榜,電台設置了各種歌曲排行榜,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那裡起起落落,於是,那些排名靠前的歌曲就成為聽眾注目的焦點。如今打榜也已風光不再。

  網絡傳播日益強大

  舊的渠道衰落了,新的形式興起了,網絡正是近些年歌曲傳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很多青年詞曲作者和歌手最看重的成名處。《兩隻蝴蝶》、《老鼠愛大米》當年的躥紅,很多人記憶猶新。“舊的傳播渠道的衰落與網絡的發達雖說有一定的關系,但也不全是,有的傳播渠道,即便沒有網絡,恐怕也難以為繼了。”青年作曲家趙麟這樣認為。

  “除了電腦,還有手機,而且手機也能聯網,這些新型的音樂傳播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化生活,你不接受也要接受。盡管在電腦在手機裡欣賞音樂不怎麼精致,不入樂迷的眼,但對大眾來說,這種方式最便捷。”張千一說。

  現在通過網絡欣賞歌曲正在成為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很多詞曲作者,特別是那些非職業的年輕作者和歌手都將目光轉向了網絡。而各大網絡公司和無數的音樂網站也採用多種形式與歌曲創作建立了市場關系。那些已經出名的歌手和作者,其作品可以被買斷,一次收獲甚豐,而更多的人則是分成,下載一次興許能得到一元錢。像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這樣的節目,一些網絡公司也願意出巨資買斷其播出權。

  事實上,隨著網絡欣賞音樂質量的提高,從前那種下載收聽的方式也在改變,在線收聽率正在上升。這表明,即便是網絡,歌曲傳播方式的變化極其迅速,誰都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都要緊跟時代步伐,加快自身的轉型。以MP3播放器為例,這玩意原本是數字革命的先鋒,但在消費者轉向智能手機等其他數碼產品時,其銷量竟然大幅下降。

  “各領風騷隻幾年。這就是音樂傳播方式的現狀。”趙麟說。

  作為創作者,新的傳播方式也讓他們的創作方式發生了變化。由於網絡需求量巨大,所以,模仿、雷同、跟風成為潮流,什麼歌曲,聽起來都似曾相識。“今天都跟著草原旋風跑,明天興許又一起跟著別的什麼風轉。”付林說起跟風時很不以為然。不過,數量大自然質量低,這也讓人們無可奈何。“現在真正聽音樂、找原創的日益減少,都是在娛樂,聽過一陣就換新的。這也讓好歌難以誕生,難以流傳。詞曲作者為了滿足市場即時的需求,當然也就不會扎扎實實地用功創作。”

  浮躁、不用功、以眼前利益為主、功利性強,這種歌壇現狀讓很多老一代藝術家深為憂慮,這種風氣還不僅僅是網絡創作的原因,而且是所有音樂創作中都存在的問題。

  好歌究竟如何出來

  因為“中國好歌曲”的出現,讓一些新穎的創作冒了出來,一些人認為這才是歌曲創作和傳播的有效機制,好歌曲將會大量涌現。尤其是其中登上舞台的作者中有的過去曾是制作人,有的奮斗多少年、寫了很多歌都沒有出名,正是這一節目讓他們嶄露頭角。但也有很多人持否定態度,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新鮮,過不了多久,另一種新的電視節目一旦出現,觀眾的注意力又會迅速轉向。“因為電視節目追求的是收視率,不是歌曲創作,歌曲不過是吸引眼球的一種方式、一種工具。”付林這樣認為。

  綜藝類節目的作品,模仿過多,原創性少,這是一些音樂家的看法。但趙麟等青年作曲家持寬容的態度,“這類節目的作者大多是年輕人,對他們不宜苛責。模仿是所有藝術家最初的經歷,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提高后,優勝劣汰,肯定會提高他們的自主原創水平。過去的創作和傳播機制過於模式化,條條框框太多,讓很多有潛質的作者無法出頭,現在多元化的渠道和形式,將會讓更多的優秀作品和人才破土而出。”

  歌曲創作和傳播機制的日益多樣化和急速發展的腳步,也讓很多曾經聞名一時的公司轉型。中國國際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成立30多年來推出了一批批歌手和作品,見証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但近幾年由於唱片業的衰落、網絡的興起,使他們曾經非常成功的經營模式落伍了。據總經理江凌介紹,如今他們已經改為服務型簽約。從前他們負責歌手和作者的塑造、企劃、宣傳、銷售,是一條龍式的經營機制,而現在隻提供單項的市場服務,因為很多環節不再可以掌握和控制,甚至難以預測,演藝經紀公司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當下的綜藝節目確實為歌曲創作帶來了生機,也提高了大眾對歌曲的關注度和期盼,但這是否就是好歌的生路,馬上斷言,還為時尚早。這是很多詞曲作者的意見。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