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5月份起,考古人員進入現場,開始考古發掘工作。(本版資料片均由濟南考古研究所提供)
清理出一塊佛教大殿的柱礎,其雕飾繁復精美。
發掘清理出柱礎等遺跡。
清理出神通寺院落輪廓。
19日,記者從濟南市考古所了解到,濟南市考古部門對山東早期著名寺院神通寺的考古發掘告一段落,收獲不小,但也遇到多處令人費解的問題。
神通寺或是靈岩寺“姊妹寺”
去年5-12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神通寺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此次發掘是為配合四門塔景區對區內神通寺遺址的保護、展示規劃而開展,通過科學考古發掘,以期獲取神通寺在各歷史時期的規模、布局等准確信息。
發掘中,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核心區域共發現房址15座、牆體3條、道路1條。絕大多數房址僅存最下部牆體或部分石砌牆基,少數殘留鋪地磚或石板。個別房址有台基、月台等附屬構造。通過發掘研究,考古人員基本弄清了該寺院的基本布局以及各建筑性質等情況。
考古人員推測為大雄寶殿的房址,在遺址內佔地面積最大、建設等級最高,不僅建筑下有大型台基,南面有大型月台,北面有高台甬路,整座建筑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室內東西寬17.86米,南北深9.22米,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北兩側均設有門址的恢弘大殿。考古人員從房址中清理出10塊雕飾繁復精美的覆盆式柱礎,4塊素面覆盆式柱礎,另有數塊大型素面石柱礎。
據參與發掘的濟南市考古所人員房振介紹,神通寺與長清靈岩寺同為山東早期建筑,且建成時間相近,后者被評為“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域內四絕”之一。通過考古他們發現,兩者布局以及功能設置差不多,堪稱“姊妹寺院”。
挖出串串疑問,專家連連搖頭
“太難解釋了。”說起神通寺考古發掘,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連連搖頭。此次也是該研究所幾十年中,首次對位於山區中的早期寺院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但結果卻令人出乎意料:頂著山東最早寺院之一、數朝數代山東地區佛教文化中心的盛名,實際發掘出的早期遺跡、遺物卻很少,隋唐以前的遺跡更是沒有發現。
在推測為伽藍殿的房址西牆,挖出一塊“神通寺重建伽藍殿記”碑首,沒有碑文和年號。另外在“祖師殿”東側發掘出明成化十四年“神通寺重建祖師殿記”一塊,其字跡、樣式可以說與“神通寺重建伽藍殿記”碑首完全一致,因此推測同為明代所遺。“祖師殿”同時出土一塊清乾隆“重修達摩祖師堂碑記”石碑。房振介紹,他們還發現一塊碑首,有雙龍雕飾,寬近1米,高約40厘米,無字,從風格推測為元代所遺。考古發掘期間,他們還對現存一些元代碑刻進行研究。
根據出土遺物、文獻記載和碑文內容,房振做出初步推測,被發掘的神通寺遺址現存房址最早為元代、明代所建,后經過多次重修。這一結果與我國南朝釋慧皎所著《高僧傳》以及唐代釋道宣所著《續高僧傳》描述大相徑庭,兩本著作均翔實記載了神通寺的盛況,而考古“鐵証”卻証明,現遺址在元明之前再無建筑遺跡。
其次,宋代之前的早期遺物在神通寺遺址竟也罕有發現,隻找到幾枚宋代銅錢。而考古人員在1964年清理墓塔時,就曾發現一處唐代台基(建筑基礎),有唐代樂舞主題的雕飾﹔再次,作為一座久負盛名的宗教寺院,此次神通寺考古中,隻收獲一個五六厘米高的石質佛頭,以及很少的泥塑殘塊(可能是佛像身上的),其余與佛像相關的遺跡沒有,也讓人覺得是咄咄怪事。
盡管考古結果令人費解,但考古人員還是試圖找出原因,其中一個是:早期神通寺或許並不在此區域中,被發掘的遺址只是其在元明之后“另起爐灶”所遺,真正的神通寺遺址也應距此不遠。
僧人無視清規 導致寺院衰敗
神通寺原名朗公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印度著名僧人朗公在現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東北約2公裡的琨瑞山金輿谷中創建。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名為神通寺。清末民初因戰火遭毀滅性破壞,僅留遺址。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幼輝考証,神通寺作為山東早期寺院之一,長時間佔據山東地區佛教文化中心地位。建成之后幾經興廢,但目前仍保存四門塔、龍虎塔、千佛崖、唐代台基等隋唐古跡,均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列。
歷史上的神通寺基本遵循了中軸對稱的布局設計,自中軸線從南往北,共發現6座建筑,盡管沒有確切文字証據,但可推測分別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或羅漢殿)、方丈、法堂。其中山門殿西側房址可能為鼓台(或鼓樓的基礎),大雄寶殿東南處建筑遺址可能為伽藍殿、西南為祖師殿,另外,法堂東側出現的房址可能為其配殿,法堂東南房址推測為其廂房(兩者也有可能是文獻記載的齋廊等建筑的一部分)。
據南朝釋慧皎《高僧傳》:“竺僧朗……於金輿谷昆侖山中,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朗創筑房室,制窮山美,內外屋宇十余區,聞風而造者百有余人。”朗公寺創建后,得到南燕主慕容德的大力支持,朗公寺很快成為山東的佛教中心。
隋開皇三年(583年),篤信佛教的隋文帝楊堅將朗公寺改為“神通寺”,還下旨送舍利給神通寺,現為我國現存最古老亭閣式石塔的四門塔,就是當時所建。
唐代神通寺進入旺盛期。特別是唐太宗三女南平公主隨駙馬劉玄意出任齊州(今濟南)刺史時,夫妻倆在神通寺大造佛像,來自官方的支持使神通寺盛極一時。
元代和明代,神通寺又得到一定的發展。據墓塔林中元泰定三年(1326年)“敬公壽塔”銘文:“……即得大殿、旁廡、僧舍俱一新之侶眾盈千。”又據明弘治張天瑞《神通寺紀略》載:“神通寺……東一台,台之上有浮圖,為門四,為方五。西一台,台上有鐘鼓樓、轉輪藏,殿凡若干楹,相傳為古戎壇也。尚有大殿二……天王殿四楹,伽藍、祖師二殿亦如之。殿后為方丈,左為禪堂,又其后為法堂,兩廊翼列……”說明此時的神通寺極為興盛。
神通寺到清代以后,逐漸衰敗。乾隆年間,更加敗落,當時寺院住持無視佛祖清規戒律,將寺產大肆揮霍,倒賣土地和樹木不可勝數,加速了佛寺的衰敗。清末民初,恢弘存世達1400余年神通寺殿堂遭戰火毀滅性的破壞,到本次考古發掘時,已是一抔黃土,雜草叢生,隻剩幾條石柱冒出地面。本報記者 喬顯佳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