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印石
中國印章所謂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它們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印石”。
壽山石:壽山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色彩斑斕,其品種極多,根據質地、顏色、形象和產地等因素,分為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3大類60多種,而以田坑石和水坑石最佳。大家最為熟知的田黃石就是壽山石中的精品。傳說明太祖和清乾隆均好田黃,黃色本來為王者專用,“福壽田”一向為王者所追求,田黃取福壽雙全之意,再加上田黃獨石分散,無脈可尋,所以非常稀有昂貴。
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質地堅密細致,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青田石共分10大類108種,以“封門”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另外,晶瑩如玉,照之璨如燈輝,半透明者稱燈光凍﹔色如幽蘭,明潤純淨,通靈微透者稱蘭花青。
昌化石:昌化石產於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等。昌化凍石中有“血”者則為上品“雞血石”。所謂雞血,實是朱砂(辰砂),即一種特殊的汞礦石,鮮紅色。雞血石大部分是有地子的雞血石,地子越靈透純淨越好。
巴林石:巴林石因產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譽為“騰格裡朝魯”(意為天賜之石)。按照質地分類,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其他一些叫法則多從壽山石石種稱謂而來。巴林福黃石、巴林雞血石與壽山田黃石、昌化雞血石不分伯仲,被稱為“姊妹石”。
大千世界
國人為何喜愛印章
國人喜歡印章,和其與詩、書、畫的結合分不開。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是中國畫的一個特點。
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於是詩書畫印就像四個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地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一藝術形式出現后,就被當時的畫家們普遍採用。到了明清兩代,文人畫壟斷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日臻完善。
印最初只是一種信物,與畫沒有關系。宋代有人開始把印押在了畫上,但那也是作為一種印証之用,以表明此畫的所有權。印可以是作畫者的,可以是鑒賞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沒有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沒有入畫。到了元代,水墨畫的興起,相比其他畫種佔絕對壓倒優勢。由於水墨畫上隻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濃淡變化,顯得有一些沉悶,於是一種朱文印章出現了。朱文印章押到畫上已不僅僅是一種信物的標記,它成為了畫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起著活躍畫面氣氛的作用。
一般說來,一個中國畫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姓名章,這是畫家們最常用的。古代畫家的名字,別號往往有好幾個﹔姓名章呢,習慣用兩顆,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別號。第二種叫齋館章,是表示畫家住處的。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愛給自己的住處取個什麼齋,或什麼館的名。第三種叫閑章,大多是刻一句成語、格言或畫家的主張,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師造化”、“行萬裡路”,是表示畫家主張師法自然,反對刻意臨摹。如“孺子牛”、“江山多嬌”等是表示一種奉獻精神和反映時代特征的。但這種印章一般都要與畫的內容有所聯系。
同時,印章押在畫上,還要與繪畫在形式上緊密結合。印章在篆刻時講究字體、刀法、風格,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是印在畫上,就成為了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蓋印的時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慮整幅畫的構圖、色彩,要起到呼應、對比、配合的作用。有時候畫的一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顯得有些不穩,在顯得空的一面適當地蓋上一印,用朱紅的色彩一壓,畫面就穩住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師藝)
有此一說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后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板天子”。然而,它在傳了1000多年后,卻神秘地失蹤了。
秦王嬴政破趙時得和氏璧,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秦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入咸陽,子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前去索要,太后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將傳國璽摔在地上,玉璽被摔碎一角,后來用黃金鑲補。
東漢末年,袁紹、袁術率領天下豪強討伐董卓,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扎洛陽城南宮殿中,突然發現宮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光,孫堅命手下下井探望,撈上一女尸,脖戴一錦囊,打開一看,裡面有一玉璽,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璽。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沒想到他的手下告密於袁紹。袁紹下令扣押了孫堅的妻子,孫堅被逼無奈,隻好交出玉璽。后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手裡。
曹魏代漢,傳國璽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西晉受禪,傳國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分裂動蕩的局面,傳國璽幾經輾轉。晉元帝東渡,玉璽先后失落,數帝皆無玉璽,北人稱之為“白板天子”。《南齊書·輿服志》:“乘輿傳國璽,秦璽也。晉中原亂沒胡,江左初無之,北方人呼晉家為白板天子。”后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楊堅建立隋朝后,公元589年,滅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后,傳國璽又遭厄運。后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經歷了1500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來源:北京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