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李長春新著講述從大學畢業到走上領導崗位的成長歷程

2014年12月26日11:3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李長春新著:回蕩故鄉與歷史的潮聲

圖為《遼沈大地改革潮》(上冊)封面

“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從‘左’的流毒影響和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徹底清理‘左’的影響,徹底沖破舊的習慣勢力的束縛,大膽地大踏步地把改革推向前進。”

“改革的過程是同舊傳統觀念、舊習慣勢力決裂的過程,是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業,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帶有一定的探索性、風險性。所以,我們要始終堅持一條,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當然也不能有重大失誤。”

“企業虧損開不出工資,不是到用戶那裡去走訪,而是跑到上級去上訪。哪個企業有飯吃,就把虧損企業往哪個企業合並,因此干飯變成稀飯,稀飯變成米湯,最后‘大鍋飯’變成‘大碗茶’。”

……

時隔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長春以改革為主題的又一本著作與公眾見面。這次,他將視線轉向一段更早的歷史和一片至親的土地。

12月23日,《遼沈大地改革潮——20世紀80年代振興遼寧的探索與實踐》(下稱《遼沈大地改革潮》)一書,經中央批准,由人民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正式聯合出版發行。繼去年年底發行的《文化強國之路》,這是李長春卸任后出版的第二部著作。

“祖籍大連,生在吉林,讀書在哈爾濱,工作在沈陽,名字叫長春——我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李長春曾數次向人們這樣介紹自己。

1966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工程系工業企業自動化專業畢業,之后被分配到沈陽市開關廠,從一個20歲出頭的技術員成長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市長、市委書記,再到全國最年輕的省長,直到1990年6月從遼寧省省長的崗位上調任河南,李長春在遼寧工作了20多年,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在遼沈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李長春作為一個堅定的改革踐行者,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傾注到了改革開放的事業中。

1983年9月,經李長春提議,沈陽在全國率先設立市長公開電話﹔1985年,沈陽推出全國第一個企業破產處理辦法﹔在遼沈企業改革中陸續推出了租賃制、股份制、轉讓制、承包經營責任制等等。有媒體評價,沈陽城發生了“超過八級的改革地震”,向“大鍋飯”、“鐵飯碗”的舊有觀念宣戰。1986年,李長春被《半月談》雜志社評為年度國內十大新聞人物﹔1988年,遼寧修建了被譽為“神州第一路”的中國內地第一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

在遼寧工作期間,李長春主持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突破性意義的工作,屢次引起全國關注,以至於坊間一度流傳對其家庭背景的猜測,“不然,他這麼年輕能這麼敢干?”事實是,他的確就是一位普通職員的兒子,在基層鍛煉中積累了經驗、做出了成績、經受住了考驗。

《遼沈大地改革潮》收錄了李長春1982年12月至1990年7月在遼沈工作期間的講話、文章、批示、書信等文稿124篇,照片143幅,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發表。“那個年代,在地方工作,除少數大會講話外,可以說幾乎所有文稿都是領導本人親自起草的,沒有秘書代筆。”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人民出版社編輯說。

“改革”是貫穿全書的主線,124篇文稿中,幾乎篇篇與改革相關,僅標題含有“改革”一詞的就有20余篇。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介紹,李長春談文化體制改革的《文化強國之路》市場反響熱烈,有的讀者向出版社提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這位退休領導人的改革思想歷程和實踐。在為《文化強國之路》搜集文稿的過程中,編輯組搜集到很多李長春在遼沈工作時的資料,由此萌生了出版此書的想法。

日前,黃書元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介紹了《遼沈大地改革潮》一書的出版始末。

下一頁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