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文風,是時下人們比較關切的一個問題。近日,想起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改進文風上作出過卓越貢獻的一個名字:“馬鐵丁”。
“馬鐵丁”是何許人?這是三個作家共用的一個筆名,他們是:陳笑雨、張鐵夫、郭小川。這三個作家在新中國誕生初期都在武漢工作。新解放城市裡到處生氣勃勃,人們興高採烈地迎接新生活。但新情況也帶來不少新問題,迫切需要新聞界與文化界大力加強對新解放區群眾的思想工作,闡述黨與政府的各項政策主張。三個作家經過商量,認為對群眾做思想工作,要力求生動活潑,不可打官腔,要與群眾平等地對話。他們感到,漫談式的雜文是與大眾交流思想的一種好形式,他們三人也都喜愛寫雜文,於是決定在報刊上開辟一個名為“思想雜談”的專欄,作者的署名就從三人的名字裡各抽一字,就叫“馬鐵丁”:“馬”是司馬龍(陳笑雨的筆名)﹔張鐵夫即為“鐵”﹔“丁”是丁仲雲(郭小川的筆名)。“馬鐵丁”就此走上文壇。
不久,署名“馬鐵丁”的“思想雜談”專欄,就在當地的大報《長江日報》上與讀者見面。專欄基本上每天都有,每篇千字左右,文字輕鬆活潑,沒有八股腔,既談人生理想,也談天下大事,談為民眾關切的種種事。有些文章主要是從正面引導,啟發讀者的思想。例如,有一篇名為“火柴頌”的雜文,文章批駁了有人諷刺火柴只是“一點就著,一吹就滅”的謬論,對火柴作了全新解釋:它“滅了自己,卻把別人點燃”,“照亮了世界,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魯迅先生歌頌“泥土”的偉大貢獻,“馬鐵丁”歌頌“火柴”是革命的火種,異曲而同工,闡述的是同一個思想。這篇雜文得到讀者好評。
“思想雜談”專欄裡,也有不少文章如同匕首和投槍,刺向社會的陰暗角落,批評某些不良現象和不良作風。有一篇題為“工作氣氛與庸俗氣氛”的雜文,批評了有些機關干部整天夸夸其談,游手好閑的歪風,“幾個人聚在一起閑聊,不是張家長,就是李家短,或者某某人的戀愛,某某人的服飾……”文章指出,這就是“庸俗作風”,一個干部“應當集中精力到當前的工作上來”。專欄裡的有些雜文,還尖銳地批評了一些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
“思想雜談”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馬鐵丁”這個名字隨之傳遍大江南北。
1952年,陳笑雨調到北京工作。另兩個作者也各自走上新的崗位。張鐵夫從政,擔任北京市委宣傳部負責人。郭小川集中精力從事詩歌創作,成了著名詩人。三人的合作至此結束。陳笑雨沒有放下寫雜文的筆,他在《中國青年》等報刊上,繼續設立“思想雜談”專欄,發表雜文。從此“馬鐵丁”成了他一個人的筆名。
“馬鐵丁”的雜文很快贏得北京讀者的歡迎。專欄后期的雜文,偏重於談人生理想、思想修養方面的話題,文章不尚空談,圍繞著一時一事,談古論今,娓娓道來,引申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馬鐵丁”的雜文特別受到青年讀者的喜愛,在一些年輕人中出現了“馬鐵丁”熱。
改進文風,不是單純地改進寫作技巧,主要是要有新思想,不落俗套。一篇雜文(當然也包括其它評論文章),它的生命在於“新”,新的觀點,新的論據,再加上必要的文採,這樣才能說服人,打動人。“馬鐵丁”雜文的特色之一就是“新”,不講套話、官話,每篇都有新意,給人啟發。著名作家袁鷹在一篇述評裡說:“馬鐵丁”的文章“不僅有獨特見地,不人雲亦雲,而且能堅持從實際出發,敢於頂風,不趨時附勢”。這或許是“馬鐵丁”的雜文能夠贏得廣大讀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馬鐵丁雜文集》先后出版四卷,是書市上的暢銷書。雜文有多篇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陳笑雨本人還出版了《張弛集》《說東道西集》和《殘照集》等多本雜文作品,這些作品都得到讀者的好評。
為何“馬鐵丁”的雜文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文學評論家馮牧在《馬鐵丁雜文選》的序言裡說:“馬鐵丁和我們剛剛建立起來的共和國不斷變革、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是如此地同步伐,共脈搏,血肉相連。加上他思想和藝術的光彩,使這些雜文對讀者起了生動的啟迪作用。”
“馬鐵丁”這個名字,當年在新聞界和文化界,曾經名噪一時。它的新文風,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確實,“馬鐵丁”的現象,是當前改進文風的活動中,值得研究的一頁歷史,從中是可以汲取一些有益啟示的。
陳笑雨、張鐵夫和郭小川三位作家已去世多年,新聞界不少朋友深深懷念他們。他們三人都是寫雜文的高手。雜文歷來是廣受讀者歡迎的,它沒有套話官話,短小精煉,切入生活,發人思考。一篇既有思想火花,又有文採的雜文,其影響往往不遜於洋洋萬言、套話連篇的某些大文章。在當今人們工作繁忙、時間珍貴的情況下,雜文有無可替代的優勢。當然,雜文如此,其它文章也如此,都應該有好文風。良好的文風,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
希望有新的“馬鐵丁”走到讀者中來。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3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