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我國的一部歷史原籍,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編纂的一部上起戰國下至五代的編年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本欄目精選了幾個故事加以講解闡釋《資治通鑒》中的人生智慧,從幾個側面不同程度地展現了我國固有的傳統美德與價值觀念,讓我們以史為鑒,學做真正的領袖和善於思考的公民。
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高度評價《資治通鑒》和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
《資治通鑒》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鑒》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毛澤東自稱曾17次批注過《資治通鑒》,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裡寫戰爭,真是寫得神採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証法。”
【牛人汲黯】
人必自重,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這一金科玉律,自古皆然。
漢武帝時,三公九卿間,衛青獨得尊寵。因為這一緣故,大小官員對衛青多有巴結,晝夜奔走衛府,希望衛青幫自己在皇上面前多說兩句好話,至少不說壞話。但凡事皆有例外,名臣汲黯就沒有趨炎附勢,朝上朝下,如遇上大將軍衛青,仍用平等禮節待之。
朋友和家人覺得不妥,紛紛向汲黯建言,說“老汲啊,難道你看不出來嗎?皇上正在力挺衛大將軍呢!當今天子希望朝廷文武百官都居於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地位現正炙手可熱,你不可以不拜的!”
汲黯聽罷,略一沉思后答道:“怎能說我不尊重大將軍呢?以平等禮儀對待大將軍,他卻不惱怒,不正說明大將軍禮賢下士嗎?!”人世間不缺“傳話筒”,此話遞到了衛青的耳裡。衛青是個明白人,一聽這話,他覺得汲黯是個賢明的人,於是多次登門拜訪,向汲黯請教有關國家的疑難大事,一番促膝交談,衛青對汲黯愈發尊重。
不僅衛大將軍,漢武帝對汲黯也是禮敬有加。衛青雖然是在萬人之上,但進宮時,漢武帝有時就坐在床邊接見他。召見丞相公孫弘時,漢武帝偶爾還顧不上戴帽子,非常隨意。但在召見汲黯時,如果來不及戴帽子,漢武帝寧可不見。
有一次,漢武帝在帳中觀看兵器陳列,碰巧汲黯要進帳奏事,又碰巧漢武帝沒來得及戴帽子。但汲黯已進到門口,漢武帝趕忙躲入后帳,並派人傳話,這回不方便見汲黯了,凡他所奏,朕一一照奏。汲黯受到的尊重與禮敬,由此可見一斑。讀著這些文字,想象著這樣的情景,雖然一千多年過去了,但心裡仍有一絲絲暖意。
要得到上司或下屬的尊重,竊以為無非兩條:一是自己要有點真功夫﹔二是內心要有所堅守。
【憂公如家】
媒體最近披露了幾起買官賣官的丑聞。掩卷而思,有時作天真地想,?顏伸手向人要官,羞羞,不怕不好意思嗎?況且,官職乃國之神器,又如何能一賣了之呢?
有些想不通。
想起漢和帝時的黃香。
黃香是江夏人,時任尚書令。黃香為官勤政、清廉,頗有政聲。當時東郡太守缺位,漢和帝反復比較,覺得黃香適合這個職位。於是,御前會議決定由黃香繼任這一位置。
寧為雞頭,不做牛尾。多少年來,官場中人都將此奉為圭臬。確實也是,能鎮守一方,能造福一方,該是多高興的事啊,但黃香的選擇出人意料。
黃香上書朝廷說:“典郡從政,才非所宜,乞留備冗官,賜以督責小職,任之宮台煩等。”他的推辭委婉且堅決,意思是,主管一郡的地方行政,我的能力不夠啊!還是留下我做個散官吧,從事一些督察的微職,料理料理宮中尚書台的種種雜務瑣事就可以了!
漢和帝對黃香的推辭很是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又覺得不能讓老實人吃虧,於是決定重新任命黃香為尚書令,更為重要的是,將他的官秩增加為兩千石,並且從此對他親近、器重有加。黃香“亦祇勤物務,憂公如家,”工作更加勤勉盡職——黃香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黃香到底能否適合做東郡太守,我以為已不重要。難能可貴的是,黃香能有清醒的自我判斷,知自己份量,決不尸位素餐。隻願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大義脂習】
不少傳統的讀書人有個毛病,恃才傲物,輕易看不上人。三歲就“能讓梨”的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患此病不淺,最終腦袋搬家,還連累了老婆孩子。
《資治通鑒》上載,“融恃其才望,數戲侮曹操”。怎麼說呢?孔融仗著八斗才高,以及士林的人望,一逮到機會就戲弄,甚至嘲笑曹阿瞞。曹操志存高遠,是想做大事的人,做大事自然需要有知識分子的支持,也就沒有與孔融計較,忍了!
可惜的是,孔融沒有讀懂曹操。面對曹操的一忍再忍,孔融沒覺察到危險,更沒有收斂,反而是順竿子上爬,看到曹操不吭聲,愈發張狂,更在稠人廣座間隨便評騭時事,臧否人物,對曹操實施的政策屢番極盡調侃之能事,其中不乏刻薄、惡毒之語。久而久之,曹操萌生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念頭。
本與孔融早有矛盾的郗慮,讀出了曹操的殺機。因為孔融曾稱檷衡是“顏回復生”,檷衡則回敬孔融乃“孔子不死”,這本是文人雅士間玩笑式的吹捧,但郗慮深文周納,巧構罪名,曹操也就順勢以蔑視名教、大逆不道的“莫須有”處以極刑,並且傳令,任何人不得為他收尸,違者格殺勿論。曹操此番出手太狠,被送上刑場的,還有孔融老婆以及兩個年幼的兒子。
孔融最終走到這一步,他的好友、京兆人脂習早就預料到了。之前,作為老友的他多次對孔融予以規勸,警示他“剛直太過,必罹世患。”很遺憾,孔融沒能好好聽老友的話。
待孔融被殺后,曝尸街頭,沒人敢去收斂。隻有脂習,這個昔日的老朋友義無返顧來到刑場,一邊撫摸著孔融已經堅硬遺體,一邊放聲大哭道:“文舉舍我死,吾何用生為!”孔融你棄我而去,我活著還有什麼用?!脂習悲痛欲絕,如喪考妣。
消息傳到曹操耳后,他勃然大怒,竟敢跟我作對?你有幾個腦殼?盛怒之下的曹操,馬上令人趕往現場逮捕脂習,准備送脂習上路,以遂其所願,去到下面好好陪伴老友孔融。
脂習能走到這一步,必定是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很奇怪,曹操並沒有立即執行,而是將他收監。幾天之后,曹操又下令赦免了脂習。
Why?這是什麼原因?司馬光老先生沒給出答案。竊以為,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都不是“孤獨不敗”,也需要情感的支持與慰藉,特別是在人生大難時。脂習對友誼的堅守與忠誠,恰恰一舉擊破了曹操厚重鎧甲之下的柔軟。
《資治通鑒》的名言好句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採貞觀元年》,這兩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各取其長處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來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據各人的長處來使用。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優點,隻看到人的短處,那麼世上就沒有可用的人了。
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疏忽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太宗貞觀十二年》。這兩句大意是:富貴會產生驕奢,疏忽會導致禍亂。富貴雖然不一定產生驕奢,而驕奢則必然產生於富貴,因為富貴給驕者提供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條件,這是富貴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經心,往往會對災禍的苗頭視而不見,使其由小而大,最終導致災禍發生,這是必須警惕的。
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這幾句大意是:常常聽到別人說你的過失,過失就會日益減少而福氣就會來到﹔常常聽到別人對你的稱贊,聲譽就會日益受到損害而災禍就會降臨。這幾句是很符合辯証法的格言。告誡我們千萬要多聽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
英雄無用武之地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雖是英雄,卻沒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戰之前,諸葛亮對孫權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說:“今操芟夷大難,略以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后來人們進一步引申其意,常用來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領卻無處發揮。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這兩句大意是: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能明達事理﹔聽信片面的意見,就會愚昧糊涂。此名句是魏征勸告君王納諫的著名格言,東王符《潛夫論·明暗》就曾說過:“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概括成“∼”,詞句簡潔精警,發人深省。兩句從“明”、“暗”兩種不同效果,說明應“兼聽”,不能“偏信”。隻有兼聽,才能全面了解情況,明辨是非,作出正確判斷﹔而偏聽偏信很可能會上當受騙。尤其是對於不同意見,更應認真聽取,這樣才能免於失誤。可用以勸誡人們特別是領導應廣泛聽取意見,克服片面性。
口有蜜腹有劍
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本句大意是: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裡卻刁鑽歹毒得像劍一樣利。這兩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
□ 一 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