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佛山,自古以來是名家學士的搖籃。在這片豐饒的土地上,四方豪杰薈萃於斯,在嶺南歷史上留下了許多光輝的篇章。
科技界有詹天佑、鄒伯奇這樣彪炳史冊的“科技宅”,實業家中有簡照南、陳啟沅這樣勵精圖治的“勵志哥”,文藝圈有吳趼人、冼玉清這樣專注於手寫我心的“文藝青年”……近年來,佛山市博物館對1235年~1949年間佛山的歷史名人資料進行分類收錄。以此為據,《廣州日報·佛山新聞》推出名人圈系列報道,帶你回溯那些年佛山的名家偉人。
文/廣州日報記者潘慕英、何超 圖/廣州日報記者龍成通翻拍
提到佛山名人,不少人想到的就是武術、粵劇、石灣公仔等方面的近代名人。你知道嗎?在外界看來略顯“冷門”的佛山科技圈裡,其實人才濟濟,“技術宅”眾多。“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中國獸醫之父”羅清生、中國昆虫學奠基人之一胡經甫等,他們都“產自”佛山。今后,街坊介紹佛山時不再隻有李小龍、葉問了。
全掃描
哪裡的科技牛人更多
實際上,佛山歷史上可是“生產”科學家的沃土。據了解,佛山市博物館收錄了7名1235年~1949年出生的佛山本土科學家,他們都是領域中鼎鼎大名的“一哥”。
這7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學家,涉及多個領域,除了鐵路、攝影,還涉及數學、獸醫學、電子學、昆虫學等等,而且每個人都是領域翹楚。詹天佑修筑了我國首條自建鐵路,鄒伯奇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全面的研究攝影的專著,胡經甫歷時12年創作巨著《中國昆虫名錄》填補我國該領域的空白……這麼多的“第一”都出自佛山本土的科學家,足以讓佛山人自豪。
何時是佛山科學界的“黃金時代”?記者統計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出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包括詹天佑、胡經甫、羅清生、 李象元、黃武漢、關肇直等6位。
為何在這兩個世紀交替的階段會成為科學家的“盛產期”?佛山文化專家梁國澄表示,一方面佛山乃至珠三角當時已經一改當地的貧窮,通過相關產業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廣東地處沿海,接觸外界的機會更多,因此也鼓舞了本土一些自強志士的發奮崛起。“科技是改善國力的一把武器,當時那批接受了先進科技知識的精英就此誕生。”梁國澄說。
佛山哪裡的科技牛人更多?市博物館資料顯示,南海無疑成為了攬才勝地。包括詹天佑、鄒伯奇、著名獸醫專家羅清生、電子學家黃武漢、數學家關肇直在內的5人都來自南海。而著名昆虫學家胡經甫、淡水魚類專家李象元的籍貫都是三水。
同時,這7位科學家都是男性,大多少年成才,中年時期就展現了過人的成就。詹天佑在1905年承接了建設京張鐵路的項目,當時他才44歲﹔胡經甫歷經12個春秋,在1941年寫完6卷4286頁的《中國昆虫名錄》時,也才45歲﹔李象元在發表20多萬字的《實用養魚法》一書時,年紀才33歲。
“最強大腦”如何煉成
這些科學界的“最強大腦”是如何煉成的?記者觀察發現,他們大多曾遠赴重洋修學取經。
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就考取我國首批幼童出國留學,在美國完成小學和中學課程后,考入美國耶魯大學雪非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專修鐵路工程﹔胡經甫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擔任講師后不久,就通過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美國的考試,1920年秋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以20個月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和自然科學SIGMA XI金鑰匙獎﹔黃武漢在1945年至1947年在英國郵政總局電訊研究所學習,1948年在美國電訊工廠進修﹔關肇直也曾在法國巴黎大學彭加勒研究所研究數學……據統計,這7名科學家中,有5名就曾留洋學習技術,遠赴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
但不要以為本土治學就難以成才,有兩名顯赫的科學家是“汲取”本土科技的養分成長的。鄒伯奇出生在南海泌沖一個教師家庭,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學養深厚的“數學愛好者”,給了他當時少有的數理啟蒙教育。10歲時他還學習了《周易》、《九章算術》等。后來,鄒伯奇又曾經拜酷愛算術的梁序鏞為師,在承教儒家經典的同時學習了大量古代數學知識。多元的學術背景讓其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才智,沒有留洋背景照樣名垂科學界。
當年勇
詹天佑(1861年~1919年),佛山南海人
他是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技術之父,修筑京張鐵路。他還創辦了中華工程師學會,致力於工程技術的著述和標准的制定。
首批赴美留學學生 修筑京張鐵路
幼年詹天佑就讀私塾,12歲時成為中國首批赴美留學的學生。根據《佛山人物志》記載,當時首批出國留洋學生可不如現在出國留學那麼風光,面臨的是生死未卜的命運。詹天佑的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証明書上畫了押,詹天佑就獨身前往美國留學,后來他考取了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道工程專業,並以數學考試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耶魯大學。相傳時隔9年后才歸國的詹天佑,與父親兩人在菜市場相見卻因多年未見早已互不認識。
1905年,清廷決定由中國人自行修筑京張鐵路,詹天佑被任命為總工程師。於是,“中國鐵路之父”誕生了,歷經4年時間,詹天佑設計出“人”字形線路,比原計劃提前兩年,總費用隻有外國承包商索價的五分之一的“驚人”成績成功修筑京張鐵路,自此被載入史冊。詹天佑還推動《新編英華工學字匯》辭典出版,收入詹天佑20多年歲月累積的英漢工學詞匯。
鄒伯奇(1819年~1869年),佛山南海黃岐人
他是中國照相機之父、百科全書式學者,發明了中國第一部照相機,著有《攝影之器記》。研制出數學工具比例規、指南尺等。創制的“七政儀”証明地球和各大行星繞太陽運行,駁斥了“天動地靜說”。
人手運算精確到小數點后16位
如果說詹天佑代表的是傳統類型的“技術宅”,那麼鄒伯奇更具傳奇色彩。鄒伯奇是地地道道的南海人,而且沒有留洋背景,一生甚至不曾踏出嶺南一步。
他為何被稱為百科全書式學者?鄒伯奇涉獵的領域包括數學、天文學、化學、地圖繪制、力學、測算器械制造等,領域之廣令人稱奇。
鄒伯奇的家族是廣東南海泌沖的名門望族,鄒伯奇7歲進入私塾學習算數,10歲隨外祖父學習《周易》、《九章算術》、《周髀算經》。11歲師從進士梁序鏞學習《三統術》等。在當時看來,不走四書五經科舉之路的鄒伯奇顯得特立獨行,他對自然科學抱有極其強烈的好奇心。
17歲那年,鄒伯奇看《夢溪筆談》,書中的光影理論讓他開始對透鏡成像的研究產生興趣。1844年他制造出“攝影器”,后來將此改進成照相機,發明了中國第一部照相機,並以波板攝影術最早成功地拍攝人物肖像。
根據記載,鄒伯奇的運算手稿也十分有意思,他在數學運算時經常精確到小數點后16位。而且按照他眾多算例提出的計算步驟,甚至可以編制出現代計算機程序。
后來人
詹氏父子投身鐵路
魚專家有“博士家庭”
這些赫赫有名的佛山科學家們,他們的后人是否遺傳了“科學基因”呢?記者從佛山市地方志辦公室了解到,他們中不少后代均有杰出的成就。
詹天佑的次子詹文琮1918年從耶魯大學土木科畢業后,繼承父親的願望,投身鐵路事業。值得注意的是,詹天佑在1919年為保護我國中東鐵路,疲勞過度去世。而詹文琮也與父親的命運相似,父子兩人都將一生貢獻給了鐵路事業。詹文琮於1941年在長沙會戰中,日軍對粵漢鐵路狂轟濫炸,詹文琮夜以繼日組織搶修鐵路,以保運輸暢通,由於勞累過度,殉職於衡陽,年僅48歲。
淡水魚類專家李象元的子女中有兩人獲得博士學位,因此他們享有“博士家庭”的美譽。
“科技基因”延續
首創人工養殖家魚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佛山科技圈迎來了“黃金時代”,相繼出現了眾多科技名人。到了當代,佛山人的“科技基因”依然有所延續。
南海大瀝人鐘麟被國際水產界學者稱為中國四大家魚人工繁殖創始人,被譽為“家魚人工繁殖之父”。他系統地開展家魚人工繁殖的研究。1958年6月3日,池養鰱?魚繁殖成功,成功結束了依賴江河捕撈的歷史。鐘麟主編的科學論著達30多部(篇),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