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書:是歌亦是書

朱法飛

2016年07月08日08:4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坡芽歌書:是歌亦是書

  坡芽村的女人們,閑暇時聚在一處繪制演唱歌書 作者供圖

  【關注】

  神奇的坡芽歌書出自廣西文山州富寧縣。富寧,史稱富州,地處祖國南疆邊陲。這方熱土孕育了濃厚的民族風情,漢、壯、苗、瑤、彝、仡佬6種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造就了“柔情富寧、休閑壯鄉”的獨特魅力。坡芽,正如其充滿野趣的名字一樣,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壯語地名。它是一座靜謐甜美的小山村,坐落於富寧縣剝隘鎮。壯語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種開黃色小花的灌木,俗稱“黃飯花”,是壯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飯的黃色染料。“坡芽”的漢語意思是“山花爛漫的地方”。坡芽全村55戶壯族人家,其中48戶姓農。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歌,既是人們勞作之外的娛樂,又是抒情達意的媒介,也是消磨閑暇的方式。歌伴人生,是坡芽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2006年,這裡發現了令世人矚目的奇特歌書。坡芽歌書是一塊長兩尺、寬一尺的土布,上面畫著81幅圖畫,繪有月、星、樹、人、犁等81個物象圖案。每個圖案約一寸見方,呈紅色。這些圖案是用削尖的竹簽蘸上天然的紅色仙人掌果汁繪成的。當地村民稱其為“布瓦吩”,即“把花紋圖案繪在土布上的山歌”,漢語意為“歌書”。

  坡芽歌書上的每一幅圖畫代表著一首壯族情歌。81個古老簡潔的形態濃縮了壯族民歌的精髓。類似象形文字的文字形態,音形義的高度結合,以及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壯族婚戀和民俗文化內涵,令學術界震驚。人們形象地比喻,每個圖形好像是一個文件夾,歌手看到它就能唱出一首動人的情歌,歌詞和曲調都在歌手心裡。

  看到坡芽歌書的人,難免會疑問:一個一寸見方的簡單圖案,如,歌書的第一個月亮圖案,包含的是怎樣一首歌呢?雲南省壯學會副秘書長、壯族文化研究者陸保成,是坡芽歌書的整理者之一。他解釋,坡芽歌書是通過符號,以物意事、寓情。一個符號對應很多音節、很多詞匯,也可以說是,許多音節和句子濃縮為一個符號。這些符號既隱晦又富於哲理,它們所表達的意思為村寨的歌手們所熟知,因此一見到這些符號就知道唱什麼內容。就像人們熟知的劉三姐所唱的《藤纏樹》一樣,壯族民歌善於運用比喻手法,這樣既能避免直來直去的尷尬,又能通過對歌考驗對方的智慧。

  坡芽歌書,被壯族古籍專家黃桂秋稱為“壯鄉兒女天籟歡歌的情愛密碼”。坡芽歌書的81個符號是內在緊密聯系的整體,其所表現的內容有始有終,符號之間不能顛倒,否則就會影響情節的連貫。拋開音樂和歷史文化因素,單從文字的角度來考察,坡芽歌書也有著重要的價值。專家們一致認為,81個符號是我國活著的圖畫文字之一。語言學家周有光,將坡芽歌書定位為“文字之芽”﹔清華大學教授、古文字專家趙麗明則說,坡芽歌書“在文字形態上,比東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學形態上,具有《詩經》的韻味”﹔壯族詩人、音樂家瑙尼認為,坡芽歌書是一部象形詩歌或者歌詞,這種集圖、詞、曲為一體的民族民間作品實在罕見﹔陸保成表示,由於壯族古代創制的方塊文字(古壯字)沒有通行,民歌傳唱大多是口耳相傳,用文字或符號記載下來的少之又少,系統而完整的民歌抄本罕見,因而像坡芽歌書這種記錄民歌的符號能被發現,極其寶貴。

  坡芽歌書雖然隻有81首,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翻開歌書,一股濃郁的壯族風情扑面而來。如壯族對歌聯情的一般程序:見面歌、引歌、大話歌、初問歌、盤歌、贊美歌等,歌書基本都包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梁庭望對其中的愛情比喻給予極高評價:歌書對愛情追求的描繪,令人拍案叫絕。例如,以苗條的油竹形容姑娘的苗條﹔用水戀壩、牛戀草來形容戀情,貼切而形象﹔把愛之難比喻成樹尖上的蜂窩,別出心裁﹔用兩股線絞成繩比喻戀人難舍難分,反映了壯族人對愛情的態度。

  根據坡芽歌書上的符號圖案所唱出的歌詞,像其他壯族民歌一樣,大多是五言或七言。如第19首就唱道:“願妹身幻化,願妹身會變,變作路邊樹,每天見幾回。如同鍋連灶,早晚在一起。”但因為歌書中有的反映相對完整的愛情故事,有敘事成分,因而個別歌詞也有三言或超過七言的。這些歌詞是約定俗成的,即便不是坡芽村人,附近村庄的人唱起來也隻有細微差異。坡芽歌書演繹的情歌以壯語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對,一唱一和,多為五言句式,每首四句或數十句不等。

  坡芽歌書用什麼旋律演唱呢?據學者研究,雲南富寧及周邊壯族地區自古流傳著20多種山歌調,這些曲調相對固定,坡芽歌書所唱民歌使用的也是這些曲調,如“吩果芒”(果樹下的歌)、“吩打勞”(大河調)等。歌者根據不同的空間、時間和個人的心境,選擇不同的曲調進行演唱,也可以綜合多種曲調進行再創作。

  坡芽村地處深山,極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因此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壯族的文化傳統。目前全村有20多人能認讀坡芽歌書並演唱。每逢村中婚喪嫁娶等習俗活動中,農鳳妹和農麗英就擔當領唱和司儀的角色。農鳳妹,是坡芽歌書的國家級傳承人,她小時候學唱山歌之時,她的祖母便手把手地教她畫這些畫。久而久之,她看到一幅圖,就可唱出一首歌。歌書,仿佛就是打開她腦海中山歌記憶之門的鑰匙。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她以特邀嘉賓的身份登台獻藝,與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探討了坡芽歌書的傳承問題。她說,隻要村裡人願意學,她一定會教他們,一定不讓坡芽歌書失傳。

  坡芽歌書的發現,不僅讓坡芽村揚名在外,也引起了文化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歌書從何而來?有著怎樣的歷史?對此,連坡芽人自己也說不清楚,隻知道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如果記載歌書的土布破了、舊了,就用新的土布再畫一張,如此代代相傳。

  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坡芽歌書的整理翻譯和保護工作,富寧縣成立了保護領導小組和《坡芽歌書》編委會。2009年,國家“985工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系列叢書之一的《坡芽歌書》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富寧縣還從壯劇團中挑選了一些人組成文山坡芽山歌隊,每年組織到坡芽村向傳承人學習。2011年6月,坡芽歌書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坡芽歌書邁出國門,唱響夏威夷。2014年11月,坡芽歌書合唱團赴京參加中國民間音樂周,先后到國家大劇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世界級高端藝術平台和知名大學演出。

  美麗的坡芽村,坡芽人用獨特的歌書,將他們的歷史和人文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唱給后人聽,唱給未來聽。

  (作者為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日報社社長)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