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用一生去守望

2016年07月06日10:0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敦煌女兒”樊錦詩:用一生去守望

  1962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生樊錦詩第一次來大漠之邊的敦煌莫高窟實習。“看一個窟就說好啊,再看一個還是好啊。說不出來到底有多大的價值,但就是震撼,激動。”

  此后的50余年,她與莫高窟相生相融,再也分不開。2015年3月從敦煌研究院院長一職卸任后,她沒有返回故裡上海,而是留在了敦煌。講座、研究、學術會議……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開始我也沒想在敦煌呆一輩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就得呆著。呆得越久,越覺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寶藏。”樊錦詩說。

  實習完的次年,樊錦詩大學畢業,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那時,雖然“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近20年,但敦煌的生活環境仍然異常艱苦。“炕是土的,桌子也是土的,坐的凳子全是土的。房頂是紙糊的,半夜會有老鼠掉在炕上。”

  畢業1年后,在武漢大學工作的彭金章來敦煌看望戀人樊錦詩,發現她變了。“變土了,變成敦煌的人了,哪兒像上海姑娘?”

  然而,與戀人“三年即返”的相約期滿后,樊錦詩沒走。能工巧匠1000多年來藏於735個洞窟中的藝術珍寶,將她牢牢吸引。常書鴻、段文杰兩位先生篳路藍縷開拓的敦煌研究保護事業,讓后繼者“小樊”深感肩負重責。

  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由她具體主持編寫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成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20多年過去,1986年,丈夫彭金章放棄了武漢的工作,與她一起守護敦煌。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一個尤為迫切的命題擺在她面前:在自然環境破壞、洞窟本體老化與游客蜂擁而至的三重威脅下,如何讓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藝術瑰寶“活”得更久?

  一個大膽的構想在樊錦詩心中漸漸清晰起來——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利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2008年底,莫高窟保護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始實施。除崖體加固、風沙治理等基礎性工程外,還要完成莫高窟149個A級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攝、加工處理和數據庫建設,建設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過數字電影等現代展示手段,給觀眾提供了解敦煌的全新視角。

  2014年8月,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運行,“總量控制、在線預約、網絡支付、前端觀影、后端看窟”的旅游開放新模式開始實施。2016年4月,“數字敦煌”上線,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及全景漫游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布。

  對於自己的付出與努力,樊錦詩表示,自己是“接了一次接力棒,做了一個過程”,遺產保護仍需一代代人推動發展。認為自己離開院長職位后,“要做點自己該做的事了”。

  她說的“該做的事”,是指規模達到100卷的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編撰工作。

  2011年,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出版發行。兩分冊8開780頁的報告,運用文字、測繪、攝影等手段,逐窟記錄了洞窟位置、結構、保存狀況等,是洞窟最翔實的檔案資料。

  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據新華社蘭州7月5日電)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