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為《糖葫蘆之歌》的原創戲劇日前登台朝陽9劇場。42位演員都是從未登台表演過的北漂及他們的孩子,而他們演繹的11個小故事,也全部源自北漂的真實經歷。
初中都沒畢業的玉玲姑娘,不滿村子裡一成不變的生活,在25歲時隻身跑到北京來闖蕩﹔月容爹媽為了給孩子瞧眼病,傾家蕩產來到北京,因為從來沒過過鐵路道口,月容媽擅闖隔離杆,差一點就被火車撞到﹔住東壩的一位大嫂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心情一煩躁就動手打孩子,直到自己碰上社區志願者,才漸漸學會做母親……演出隻有短短一個小時,11個故事每個也就三五分鐘。可每個故事都那麼真實,它們都是經過一輪又一輪精挑細選出來的。
這次演出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下屬的公益機構“活力社區”組織。這家機構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在黑橋、東壩、朱房、北四村開辦了四家活動中心,為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綜合性服務。從去年10月起,活力社區通過自己的活動中心開始了故事採集。
“一開始,讓人們講出自己的事非常難。”項目負責人侯蔚霞說,人人都有戒心,而且很多人不願意回憶生活中艱難的一面。於是大家分成許多小組深入社區,使出渾身解數“套故事”。志願者徐國麗在活力社區東壩活動中心遇見了一位年輕媽媽。看到人家的孩子與自己孩子年齡相仿,徐國麗就聊起了帶孩子時的煩惱。她講著講著,那些積郁心中的不如意襲上心頭,忍不住掉下淚來。她的眼淚還沒擦干,那位年輕媽媽的眼眶也濕了起來。“我的故事比你的曲折多了。”這位年輕媽媽於是從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開始講起,一股腦兒把積蓄了多年的委屈都倒了出來。這些真實的經歷后來濃縮成了話劇一開頭25歲農村姑娘來北京闖蕩的故事。
把這些故事真正搬上舞台,也著實費了不少工夫。絕大多數故事的真實原型並不願意親自登台表演。最終登台的,主要是北漂中一群懷揣小小文藝夢想的人。雖然這個文藝夢想落實到這部話劇中,每個演員也就三五句台詞,可這對於平時只是清潔工、司機、小攤主的“演員”們來說可不輕鬆。為了能更好地演繹11個小故事,“故事橋”的創立者、美國著名社區戲劇導演理查德·基爾博士,親自來到北京為大家連續輔導了三周。但正式演出時,還是有演員中間忘詞了,有的演員說話明顯帶著顫音,讓台下的觀眾也跟著一起擔心。
不過,當演出結束時,一位觀眾問,“站在這個舞台上,覺得自己比從前更自信的人請舉手”,舞台上42雙手臂齊刷刷地舉起來。劇中月容爸的扮演者、住在黑橋村的老趙說:“雖然我在舞台上表演得並不是自己的故事,可從排練到演出,每次念那幾句台詞我都感覺就像在說我自己的心裡話。”
“咱們人和人都拉起手來,就像這些散得到處都是的山楂果,用竹簽子串起來,就一個個重新連上了,再一起滾過熱糖,就好像大家伙兒一起經歷著生活的磨練……”演出結束后,侯蔚霞重復了劇中的一段台詞,“盡管這個特別的話劇在北京隻演出這一場,但我相信,伴隨著講故事、演故事,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北漂,都好像被激活的細胞,未來將給社區帶來新的變化。”(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