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劇《解密》劇照。
諜戰劇一向是老戲骨的天下,像柳雲龍(《暗算》)、孫紅雷(《潛伏》)、吳秀波(《黎明之前》)、張嘉譯(《借槍》)等,隻有演技派才能更到位地詮釋出糾結的人生、隱藏的真情。不過去年一部《偽裝者》成為了胡歌轉型的契機。在此之前,胡歌會被歸堆兒靠臉吃飯﹔在此之后,這部劇和《琅琊榜》的共同加持讓胡歌成功地從顏值擔當過渡到實力擔當,也讓業內人士看到了諜戰劇主演另一種可能性。
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解密》,即將亮相熒屏的《胭脂》、《麻雀》等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顏值派主演,陳學冬、李易峰和陸毅。是因為這些劇檔期扎堆兒而令“諜戰劇迎來看臉時代”得以凸顯?還是因為當下的市場大環境如此,諜戰劇只是這個市場中的一個類型?
這個夏天,原本會出現“小鮮肉”逐鹿諜戰市場的畫面。不過,由於各個電視台臨時調整排播《亮劍》、《東方戰場》、《焦裕祿》等,《胭脂》、《麻雀》等延后開播,於是就變成了《解密》和陳學冬的“獨舞時段”,開播連續三天奪得全國網收視冠軍,網絡點擊量也輕鬆破億,關注度、話題度和各種吐槽也是最熱。
不過,相比諜戰題材最易被吐槽的細節瑕疵,這次的焦點集中在陳學冬的演技上。這種不同以往和安建導演不無關系,畢竟《北風那個吹》、《小姨多鶴》、《家常菜》等作品也都是品質之作,這大概能成為《解密》整體風格不會太過跑偏的保証。
在《解密》原著小說中,對容金珍的描寫是:高智低能、傻瓜天才。現在劇中陳學冬傳達出的人物特質是:隻見低能不見高智、隻見傻瓜不見天才。倒是配角郭京飛、高明等演技再獲贊,雖然戲份不多,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戲。
安建表示,對陳學冬的演技有諸多爭議再正常不過,有批評總比無人議論要好,“就像我當初選他一樣。說句實話,在拍攝這部戲之前,陳學冬是誰我不知道,有朋友說他演過《小時代》,我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之前的戲和之后的戲都和《解密》沒有關系,大家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他,至少他在這部戲裡和容金珍身上的干淨、有文化、不粗糙的氣質還是很符合的﹔不過,這個角色的演繹確實有一些難度,一個人相當於演四個人,要完成從傻瓜到天才、失憶到臥底、鐵血教官的轉化。”
安建直言,他不願意用“小鮮肉”來形容陳學冬,他更願意叫他年輕演員。“作為有些資歷和入行早的前輩,去鼓勵、提攜新人有什麼不可以呢?而且這個劇講述的就是一個大學生、一個傻瓜天才的成長故事,自然要用年輕演員。當初制作方拿著流量、粉絲等數據來向我推薦他,我也會有疑惑,但這個就是時代、就是市場吧。我們不是也在努力地追趕年輕人的步伐,以至於不被落伍,有什麼理由不用呢?”
眾說諜戰劇
諜戰劇進入看臉時代,您認同嗎?
徐紀周
(導演)
我認為不是。諜戰劇、戰爭劇這兩年的數量少了很多,主要是因為這些題材互聯網不認。《胭脂》、《麻雀》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演員的粉絲帶動,不代表就沒有其他演員演這類戲﹔《身份的証明》也是品質不錯的諜戰劇,但之所以沒有引發太多話題,還是因為互聯網的話題度低。還有很多同一題材,但不是小鮮肉演的戲,不能說就進入了看臉時代。
不過,現在市場追捧年輕人是不可逆的,大環境所驅吧。我們不要用某幾個年輕演員的素質和演技去衡量這個群體,不要一竿子打死。如果他們沒有成長,過幾年一定會被更年輕的人淘汰,能夠多年屹立不倒的一定還是靠實力說話。
於金偉
(制作人)
現在什麼戲都是“鮮肉”,還要演技干嘛啊?正常的心態應該是“合適”第一。我認為,現在網絡和湖南衛視的審美傾向已經影響到整個行業,導致很多表演好、有特點的演員出不來。現在制作公司也是,拍戲先問互聯網,然后是電視台,互聯網的標准當然就是粉絲和流量。
這個市場當然應該考慮年輕人,但又不應該僅僅是年輕人,而應該是多元化和多年齡層的,有給80后、90后、00后看的,也應該有給50后、60后、70后看的,這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
以前的諜戰劇、抗戰劇應該是拍給父輩們看的,他們有革命情結,那個年代不需要大咖演員,不需要顏值演員,隻要劇情緊張、場面熱烈、人物熱血就行。然而現在這種傳統的模式似乎行不通了,整個市場就變成了一個看臉的時代,能夠憑借扎實的劇情、過硬的表演去堅守、不做妥協的作品實在不多。於是,大多數投資方選擇了市場為先、起用小鮮肉、打破傳統模式。
悠然
(劇評人)
《解密》並不算一部很有新意的戲,它所有的元素都在《暗算》中被消費完了。當一部戲沒有太多新鮮感時,起用“小鮮肉”至少還是不錯的談資,也可以成為看點。現在不是一個比好的時代,而是一個比誰更差的時代。陳學冬演得還不算太差。
現在沒有一部劇可以靠劇本、靠台詞完勝、獨領風騷的,在各方面都不是很優秀的前提下,“小鮮肉”就成為了吸引眼球的因素。不是諜戰劇進入看臉時代,是大環境就是看臉的時代。
餅餅
(記者)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馮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