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粉彩百鹿圖雙耳尊局部
漢 玉鹿
宋 吉州窯彩繪本鹿瓶
明永樂 青花鬆鹿紋盤
吉祥紋飾系列
鹿紋不僅在古代深受人們青睞,至今仍是流行元素,現代人對它的喜愛不亞於古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鹿的形象好,顏值高﹔二是其文化內涵豐富,吉祥寓意多種多樣。
文/圖 鐘葵
鹿的形象高票當選最美動物
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種紋樣的受歡迎程度,往往取決於其原型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義,那些形象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的紋樣,往往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鹿紋之所以自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具備了這兩個要素。
鹿的形象,無疑是非常突出的。它形體奇特,四肢細長,身上有漂亮的花紋斑點,雄鹿頭上還長著高高的枝角,特別吸引眼球。如果選最美麗的動物,相信很多人都會投它一票。正因為鹿的顏值高,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喜歡刻畫鹿的形象,隨后在各個歷史時期,鹿紋又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此外,古人在塑造龍和麟的形象時,都加入了鹿紋元素,使象征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龍和象征仁義道德的麟,在形象方面更顯得高大上,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鹿紋的受歡迎程度。
鹿象征健康長壽祿運亨通
鹿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且富有傳統中國文化特色。因其天性善良、柔美、內斂,古人把它視為美麗的象征。“麗”繁體字寫作“麗”,鹿形麗聲,本義是鹿成雙成對結伴而行,“麗”字的“美麗”之義由此引申而來,說明從古至今人們都認為鹿是美麗的。“麗”字“成對”的含義,后以“儷”表示,故后人稱夫妻為“伉儷”,也與鹿有關。《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兩張鹿皮,男方送女方兩張鹿皮作聘禮,寓意迎娶美麗的姑娘,婚姻美滿。
鹿又代表健康和長壽。古代藥書記載,鹿有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的作用,男女皆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督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關於鹿的長壽,古代有很多傳說。晉葛洪《抱朴子》稱:“鹿壽千年,滿五百歲則白。”《太平廣記》載,唐玄宗曾於京城近郊狩獵獲一大鹿,回到宮廷后命御廚炙鹿肉以進。御廚正准備動手,恰被張果老看見。張果老稱此鹿壽近千年,漢武帝時曾被活捉過,后被放生,左角系有一銅牌為証。唐玄宗命人查驗,果然發現銅牌,並核對年份,屈指一算,此鹿竟已活了842年!這些難辨真假的記載,使鹿有了“仙獸”之稱。出現在歷代藝術品工藝品上的鹿紋,就有了長壽的寓意。如宋代有一種叫“仙岩壽鹿”的年畫,畫中一仙女手執如意,立於白鹿之后,身后有海水波濤和岩石,寓意多壽。明清時期流行一種叫“鶴鹿同春”的吉祥畫,也是寓意健康長壽。
“鹿”與“祿”諧音,唐代以后,開始流行以鹿紋寓意官場得志、“祿”運亨通。此后,“祿”成為鹿最重要的吉祥寓意,在各類藝術品中均有體現。后世常見的“三星高照”吉祥圖,即以蝙蝠象征“福”,以鹿象征“祿”,以老壽星象征“壽”。鹿、蝙蝠、壽桃的組合,則是“福祿壽”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另外還有鹿與蝙蝠的組合,寓意“福祿雙全”。許多鹿在一起的圖案,流行於清代,稱為“百祿紋”,乾隆朝創燒的粉彩百祿紋尊,即以此為題材。
鹿在古代還象征帝位和政權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鹿在古代還是帝位和政權的象征。這種象征意義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的一句話:“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張晏注:“鹿喻帝位。”大概是因為鹿是捕獵者經常追逐的對象,當人們目睹群雄爭霸時,就聯想到逐鹿捕獵的情形,便以此為喻,使鹿和帝位、權力挂上了鉤。不過,鹿的這種象征意義,在歷代藝術品上甚少表現出來。
最早的鹿紋,是原始漁獵時代的圖騰,后來才慢慢轉化為吉祥符號。迄今發現的遠古時期的鹿紋,多見於北方游牧部落地區。出現在中原地區的鹿紋,以半坡彩陶上的鹿紋最為古老,應該也是當時某個氏族部落的圖騰。
到了商代,鹿紋開始出現在青銅器和玉器上。商周青銅器上的玉紋,多作回首狀和跪伏狀,有的有角,有的無角,多施於器物的端部、口部或底部。如商后期的鹿首彎刀,柄端鑄鹿首,豎耳,長面,大角后彎成半環,頸下有小環扣,造型生動,鑄造精良。商代玉器上的鹿紋造型簡單,以片狀居多,圓雕器物甚少。至戰國時期,玉器上的鹿紋出現了奔鹿的造型,這種生動活潑的奔鹿形象,為后來的鹿紋奠定了基礎。
秦磚漢瓦,久負盛名。秦磚漢瓦圖案上的鹿紋,千姿百態,有奔鹿、立鹿、臥鹿、母子鹿等。立鹿姿態優雅,線條粗獷﹔奔鹿奔跑如飛,極具運動感。唐代鹿紋也非常流行,在金銀器、紡織物等均有出色表現,既有寫實風格,也有抽象圖案。如唐代銀盤上的鹿紋偏向寫實,鹿安詳地臥著,四周襯以果葉,雙角合為扇形,呈肉芝狀。唐代的聯珠鹿紋錦,則以夸張的手法展現鹿的形象,富有裝飾性。
唐以后名畫常有鹿的身影
宋代以后,鹿紋又成陶瓷上的流行紋樣,以定窯、磁州窯、吉州窯、耀州窯等的鹿紋最為精彩。定窯白釉盤上的印花鹿紋,是一幅兩隻長角鹿奔跑在枝葉纏繞的花叢中的畫面,前一隻鹿回頭張望,后一隻鹿追逐鳴叫。磁州窯枕面上所繪的鹿紋,線條流暢,動態各異。或在草叢中漫步,或在山野中奔跑,或臥於灌木叢中休憩。吉州窯白地黑花瓶描繪的小鹿銜草飛奔畫面,簡練活潑,栩栩如生。元代瓷器上的鹿紋在組合和構圖上又有所創新,出現了嬰孩馴鹿紋、臥鹿銜牡丹紋等新紋樣。明清時期瓷器上的鹿紋,更注重鹿的吉祥寓意,造型更加寫實,刻畫更加細致,多與仙鶴、蝙蝠、鬆柏、梧桐等共同構圖,取其長壽、福祿的吉祥寓意。
鹿的形象還經常出現在繪畫中,唐以后均有畫鹿名家。表達中舉之喜的畫面稱為“鹿鳴宴”圖。因宴席中要吟唱《詩經·小雅》的《鹿鳴》篇,故名“鹿鳴宴”。宋代殿試文武兩榜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