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畫開啟后申遺時代

2016年07月15日16:05  來源:中青在線
 
原標題:左江花山岩畫開啟后申遺時代

左江花山岩畫開啟后申遺時代

當地時間7月15日下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35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第一項世界文化遺產。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與越南接壤,壯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8.3%。左江穿境而過,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壯族先民駱越人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200多公裡的懸崖峭壁上,繪制了巨大的赭紅色岩畫。2000多年來,岩畫上的祭祀場景顏色如故,江邊的壯族兒女仍然漁獵農耕,但新的歷史將要開始。

世界上單幅面積最大的涂繪類岩畫

“花山”在狀語中稱為“?萊”,意思是有畫的山。在崇左,凡是被稱為“花山”的,崖壁上都繪有岩畫。新的世界文化遺產包含寧明、龍州、江州、扶綏三縣一區的38個岩畫點、109處岩畫、4050個圖像。其中,以寧明縣花山岩畫單位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

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朱秋平告訴記者,寧明縣花山岩畫整個崖壁面向江邊傾斜,相對水面高度270米,岩畫最高處距江面90余米,最低處也有10米,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單幅面積最大的涂繪類岩畫。

寧明縣花山岩畫現存圖像1951個,主要有人物、器物、動物三種類型,其中以人物最多,最大的單個圖像高達3.58米。畫面大多為眾多側身人像圍繞著一個形象高大、裝束特殊的正身蹲式人像,是當時駱越人舉行原始宗教祭祀集體歌舞的場面。而畫面上的銅鼓,至今仍是當地人節慶日使用的打擊樂器。

記者發現,岩畫多分布在江河的拐彎處、面向來水的高大峭壁上,對岸往往有開闊的台地。岩畫-山體-河流-台地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神秘的區域,讓古駱越人心生敬畏,也讓現代人嘆為觀止。

廣西壯族自治區申遺辦專家辦公室副主任藍日勇說:“駱越人利用大的崖面作畫布,崖前是河流,河流把流域內岩畫串聯起來,對面的台地可以舉行祭祀活動,也是觀景地。這是一種綜合考慮,現在仍保持著這樣的生態。”

懸崖之上,如何作畫?目前專家分析可能有三種方法,一是自下而上攀援,二是直接搭架,三是自上而下懸吊。岩畫為何歷經千年不褪色?藍日勇告訴記者,繪制岩畫用的顏料是赤鐵礦,也叫鐵紅;顏料中使用粘合劑,經檢測是草酸,與岩石化學反應后,在岩畫上就形成了一層草酸鈣的保護膜,硬度比岩石本身還高,“用小刀都刮不掉”。

“既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支持”

1998年,寧明縣花山岩畫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8歲的王玉光記得,當年那塊全國文保單位的碑還是他扛上來的。從1987~2008年,王玉光在寧明縣花山岩畫一直守到了退休。“以前這裡有一棟老樓,寧明花山保護站,我有時候一天要來四五趟,有時候晚上都要爬起來——怕有人破壞岩畫啊!”王玉光說,“當地老百姓傳統上對岩畫心有敬畏,但外面的人來玩,可能會爬上去。”

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已不再需要純人力巡查,崇左市監測中心和寧明監測站已經建成,其他監測站也在建設中。在岩畫點安裝攝像頭后,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把數據上傳到各自的監測平台,管理員對數據進行處理后,再上報到監測中心,形成對岩畫24小時的保護。

由於長期對外交通不便,人為開發活動較少,左江花山岩畫基本處在自然的狀態。和其他世界文化遺產有所不同,其遇到的人為破壞較少,主要是自然原因。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局長顧航告訴記者,從2009年3月開始, 陸續完成了三期寧明縣花山岩畫岩體修復保護工程,對多處危岩體進行加固,“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搭腳手架都不能碰到岩體,不能對岩體本身產生影響”。

而對周邊環境的整治,還需要得到當地老百姓的理解。顧航說:“為了保護河流,在左江花山岩畫流域不准網箱養魚。我得到過一個數字,當時有1000多萬斤魚要低價賣掉,沒想到老百姓非常理解。他們說,‘既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我們支持’。我也問過,不能養魚了,你們怎麼辦?他們說,要不我找別的工作,要不去別的地方養。”

顧航坦言,申遺之后的工作將比申遺之前更加繁重,涉及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如何融合的問題:要保護好整個區域的環境,包括水土、森林;新農村建設要和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的風貌保持一致;傳統村落要修舊如舊,避免千村一面……

如果把傳統丟了,花山岩畫就少了根和魂

瀨江屯隸屬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距離花山岩畫隻有5公裡,村民們至今保持著以種植甘蔗、水稻等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農耕生活。在申遺過程中,瀨江屯被規劃為民族民俗示范村。但村中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68歲的陸煥明當過6年耀達村村長,“從記事就知道有岩畫”的他,相信岩畫能給村裡帶來生機。“這幾年游客多了,春節時候,渡口排隊到晚上八九點鐘。但人家看一下岩畫就走了。怎麼把客人留住呢?我們將會有敲銅鼓、彈天琴、唱山歌的非遺展示,會有農家樂……”

記者走訪時看到,在村口的顯要位置,現在豎著一塊木提示板,寫著《城中鎮耀達村村民保護花山岩畫約定》,十條約定包括“愛護花山,敬若神明”“不砍山上草木,不採岩畫山體上岩石”等。進到村中,制糖作坊、釀酒作坊、村史館等等剛剛修繕完畢——村民們已經做好了迎客的准備。

“國際專家來考察時,經常問同一個問題,除了實體的景觀,現在的文化傳統是否還保留?怎麼傳承?”顧航說,“如果把傳統都丟了,花山岩畫就少了根和魂。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發展,傳承人要培養,關鍵在於,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過上好日子。如果人都活下去,談什麼非遺。”

寧明縣山歌協會主席、第七屆“廣西歌王”甘紹耿也出生於耀達村,他告訴記者,壯族人現在唱的迎客山歌,很多內容仍與花山岩畫有關。他即興唱了一首:“花山山高立壁岩,駱越岩畫吾祖先,幾千年來不褪色,歷盡滄桑似先顏,明江暗竹長清澈,木棉花開紅滿天,花山駱越祖文化,美名遠揚四方傳。”

甘紹耿說:“現在我們做非遺培訓,推廣山歌進校園,搭建平台創造展示機會。申遺成功后,我們准備做文化旅游、觀光農業。因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吸引,村裡已經有年輕人也漸漸回來了。”

意大利史前藝術史研究專家埃瑪努爾·阿納蒂評價左江花山岩畫,“廣西花山崖壁畫,數百米長的畫幅,說明幾千年前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聖殿”。

現在,和2000多年前一樣,每逢傳統節日,人們仍然在江邊開闊的台地上,面朝對岸的岩畫,祭祀水神。我們不知道繪制完最后一幅花山岩畫的駱越人為什麼消失在歷史中,但我們知道,駱越人的后裔將在花山岩畫下開始新的生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