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都北京到泉城濟南、從濱城大連到錢塘杭州、從江城武漢到蓉城成都、從申城上海到鵬城深圳……7月15日至8月7日,由《白毛女》領銜的13部歌劇電影走進全國八大城市,為廣大觀眾奉上了一場場歌劇藝術的視聽盛宴。
首次在全國舉辦歌劇電影展映
歌劇電影伴隨現代數字技術應運而生,依托新時代的介質與載體,古典歌劇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據國家大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精心制作了13部高清歌劇電影,希望通過歌劇電影推動歌劇藝術的推廣普及。
本次歌劇電影展由文化部藝術司和國家大劇院聯合舉辦,是首次輻射全國的歌劇電影展映活動。影展於7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開幕,3D版《白毛女》首度亮相。隨后,“國際歌劇電影展”開啟巡演之旅,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后落地北京、濟南、大連、杭州、武漢、成都、上海、深圳八大城市。
據大劇院負責人介紹,國際大劇院從400年的歌劇歷史中遴選了13部精品,呈現出中國原創與西方經典交相輝映的格局。其中,已有71年生命歷史的《白毛女》堪稱中國民族歌劇裡程碑式的作品﹔國家大劇院出品的《駱駝祥子》作為當代極具代表性的原創歌劇,以精湛的藝術水准和經典的中國元素,呈現了民族文化的底蘊與中國制作的實力。“不遠萬裡”而來的外國作品也都是歌劇史上的經典作品與經典版本:威爾第的《阿依達》《茶花女》《納布科》、普契尼的《托斯卡》《藝術家生涯》、比才的《卡門》、奧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無一不是享譽世界的歌劇經典,柴可夫斯基的《約蘭塔公主》更是極少在世界舞台上演的歌劇珍品……不同流派、不同國家的精品力作薈萃影展,打開了一個了解歌劇、欣賞歌劇的最佳窗口。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明文軍表示:“這是中國歌劇電影作品首次在國際性平台集中亮相,充分展示出中國歌劇融入國際文化交流的文化自信。”《白毛女》導演侯克明也說道:“本次影展的中國出品與國外名作平分秋色,不僅讓中國觀眾‘足不出戶’便可了解國外頂尖的歌劇藝術,更讓中國獨特的民族歌劇享譽海外。”
觀眾連看13部歌劇電影屢見不鮮
對於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歌劇電影展,據國家大劇院負責人表示這還是首次,“歌劇目前在國內是相對小眾的藝術,因此我們在前期對於票房的估計比較保守”。然而,本次影展的反響和效果遠遠超出了預期,據國家大劇院統計,7月15日至8月7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13部歌劇電影在八座城市展映了208場,吸引觀眾1.5萬人次。
據了解,幾乎在每一站,都有不少觀眾在懷著好奇心看完第一場后連買其它12場,出現了劇劇不落的景象。影片放映結束后,觀眾也沒有四散而去,仍然意猶未盡地看完字幕,跟著謝幕一起鼓掌,大呼“Bravo”,將歌劇的觀賞習慣帶進了影院。影展的觀眾熱度出人意料,而各個城市的展映也亮點紛呈,留下了一道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風景線”。其中上海站的展映反響極佳,平均銷售率接近90%,《白毛女》《茶花女》等熱門場次在開票后幾天內就被搶售一空,部分場次甚至出現了加座的盛況。
杭州的展映不僅吸引了本地觀眾,更有一些周邊城市的觀眾乘坐高鐵慕名前來,進行了一場跨越兩城的藝術之旅。
學者名家奔赴八地解讀歌劇電影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歌劇藝術,國家大劇院在影片展映之外精心策劃了觀影導賞、主演主創見面會、展映交流會,組成了一個強大而多元的嘉賓陣容。其中,既有資深的專家學者如樂評人王紀宴、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也有幕后主創如《白毛女》導演侯克明、《駱駝祥子》作曲郭文景,還有活躍在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家李晶晶等。
李晶晶奔赴北京、杭州、成都三地為觀眾導賞《霍夫曼的故事》,以豐富的參演經驗、幽默詼諧的語言引來陣陣歡笑。在北京的主創主演見面會上,導演侯克明、楊白勞的扮演者高鵬和大家分享了《白毛女》背后的故事。
歌劇電影這一新穎的藝術樣式也收獲了觀眾的好評,大連觀眾賀女士評價道:“歌劇電影的制作非常精美,畫面呈現清晰細致,多機位的拍攝與精益求精的制作讓演出的呈現比現場還要完美。”百老匯影城方面表示,這次活動出人意料的反響展現了歌劇電影的生機和前景,積累了放映藝術影片的經驗,更啟發院線去探索一個更加多元、更有質量的發展路線。
□專家點評歌劇電影
■蔣一民(北大歌劇研究院教授)
觀影率遠高於歌劇院觀演率
本屆國際歌劇電影展所展映的均為高清(HD)數碼攝制的現場歌劇電影。現代科技使高清歌劇電影不同於早已有之的同類影片。此前因拍攝舞台現場清晰度不夠理想,放棄歌劇的舞台呈現原貌,所以改編為加入外景和特寫等呈現手段,變為電影化處理的電影歌劇。這種借鑒電影敘事的歌劇,雖然有著更加貼近生活、強化和突出某些形象要素的優點,但同時也從整體上犧牲了歌劇原作作為戲劇或舞台劇的根本特性。高清數碼技術則不僅使電影歌劇回歸歌劇本性,而且高清畫質使歌劇的舞台呈現更臻完美,在視覺上給予觀眾極大的享受,使視聽效果達到最大化。至於歌劇電影展的藝術普及價值則是不言而喻的。最大的歌劇院也就容納兩三千人,一部戲一輪最多也就演十幾場,而一部電影的觀影率遠遠高於歌劇院的觀演率。
■王紀宴(古典樂評家、音樂學者)
不會使歌劇“一去不復返”
歌劇電影作為歌劇與電影這兩種藝術體裁聯姻而產生的新藝術品種,其魅力和價值不僅在於能夠將歌劇院裡那些名家會集、水准精湛的歌劇制作拍攝下來而不至於在演出后令人遺憾地“一去不復返”,還在於作為集合了歌劇與電影兩大藝術形式,具備了新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包括對舞台時空的拓展以及對人物心理的揭示。此次“國際歌劇電影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呈現中外歌劇電影杰作,必然為歌劇電影和歌劇贏得更多聽眾,為它們帶來更為廣闊而富饒的生長空間。
■許淥洋(古典樂評人)
使高雅藝術走進大眾消費市場
我們欣喜地看到,此次國家大劇院推出的13部歌劇電影中,除了本院制作或原創的5部歌劇外,還有8部在世界范圍內廣受佳評的歌劇制作,欣賞這些高品質的制作版本,對於讓普通觀眾了解國際前沿舞台的藝術水准可謂大有裨益,更是對歌劇藝術在國內市場最好的宣傳和推廣。同時,大劇院此舉也開啟了高雅藝術試水以院線為代表的大眾消費市場的先河。
京華時報記者楊楊
國家大劇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