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交易市場冷淡,廣告大幅下滑、衛視平台購劇壓力陡增,一邊是天價劇涌現,資本熱錢涌入和大IP的虛火,演員片酬高帶來的生產結構不合理……當下的中國電視劇產業正處於轉型期,看不懂的現象紛至沓來,令人困惑的事情次第涌現。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勢力交替間,作為文化產業最具核心價值與關鍵作用的內容提供者們該何去何從?在近日由廣電影視聯盟主辦,優酷網、影視獨舌協辦的“劇向何方-2016”產業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三高”症危害產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電視劇售價不斷打破歷史紀錄。尤其是網絡版權的價格,隨著視頻網站的強勢崛起,從十年前的幾千元一集,發展到現在的幾百萬元一集。天價劇越來越多,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的電視劇市場容得下這麼多天價劇嗎?”影評人李星文一針見血地指出。
天價劇產生的原因既有精品劇目嚴重供不應求,更有哄抬熱門IP價格和演員片酬高的影響。有業內人士透露,有的電視劇裡,一兩個主演的片酬竟佔整個制作成本的50%∼70%。再加上購買IP、宣傳發行的成本,即使投資上億元,留給劇本打磨、后期制作等方面的經費也不多。為了保障收益,創作者隻得縮短制作周期、偷工減料,致使生產出來的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而缺乏扎實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
今年暑期檔播放的《幻城》《青雲志》《老九門》等大劇,不僅口碑集體“跳水”,收視成績也不盡如人意。這正是給電視劇產業敲響的一個警鐘,它告誡從業者,如果一直抱著賺一票就跑的投機心態,終日沉浸於單靠大IP、“小鮮肉”、高顏值就能獲得觀眾青睞的夢幻中,電視劇產業的泡沫將越吹越大,長此以往,終有破滅的一天。
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導演尤小剛說:“演員片酬越來越高、購買IP的費用越來越高,最終導致電視劇賣的價錢也越來越高——這種‘三高’症已經影響到電視劇產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引起重視。其實,天價劇之外,每年還有很多電視劇遭到市場冷遇,甚至無人問津。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市場收益差的是否都是‘劣幣’,收益好的是否都是‘良幣’,需要大家認真辨別。”
內容提供不能自亂腳步
2016年,網絡劇在視頻網站試水付費模式獲得成功后,似乎找到了新的盈利路徑。傳統電視劇則在政策調控下,努力嘗試以周播劇和獨播劇等方式突圍。在融媒體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電視劇創作該以何種姿態迎接新的挑戰,可能是每個從業者都會面臨的抉擇。
“我們是該力挺傳統媒體,還是將新媒體作為一種延伸?抑或順應科技發展規律,迅速調整產品與新媒體的對接方式?或是將新老傳媒視為共贏互補的兩翼,側重其一,另一翼則作為補充?”廣電影視聯盟理事長王衛平在論壇上拋出的問題,使現場嘉賓陷入了沉思。
著名編劇史航認為,無論平台與渠道如何變化,內容提供商者都不能亂了自己的腳步。“現在很多電視劇從業者,在資本運作和商業邏輯的驅使下,把動機變成了對商機的‘機動’,隻要演員檔期合適,投資到位,就開始制作生產。這種作品連創作者自己都打動不了,如何在觀眾心中引發共鳴?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博弈融合之際,我希望大家多想想自己從事電視劇創作的初心。因為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沉著應對各種變化。”
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也許條條道路通羅馬。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有一種法則是不變的,也是被市場實踐反復証明過的,那就是任何一種傳媒渠道和平台,都是有意無意中被內容提供者搭建起來的,都是被產品塑造出來的。既然如此,內容提供商在與媒體的互動關系中,對媒體的主動作為,對媒體的戰略培育,便顯得至關重要。
(記者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