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 江波摘金獎

2016年09月12日15:41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江波摘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大獎

  左二為最佳長篇小說獎金獎獲得者江波、左三為最佳長篇小說獎銀獎獲得者王晉康、左四為最佳長篇小說獎銀獎獲得者何夕、左五為最佳長篇小說獎銀獎獲得者鄭軍

  昨晚,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盛典在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揭曉,中國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江波憑《銀河之心3——追光逐影》獲最佳長篇科幻小說金獎。

  江波在科幻文學圈名氣很高,也創作過不少暢銷作品,這是他第一次拿到星雲獎的大獎,得獎后江波很開心,不住說“拿到這個獎我的確心情有點激動,手也有點小抖,讓我先平靜一下”。江波感慨,自己寫科幻小說已有13年了,“我是龜兔賽跑的烏龜選手,一直以來爬得很慢”。

  1978年出生的江波畢業於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研究生,現在上海某外資企業從事半導體研發,邊工作邊寫作。江波2003年發表處女作《最后的游戲》,迄今已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說二十篇,其中以《隨風而逝》、“洪荒世界三部曲”、《濕婆之舞》、《追光逐影》、《天垂日暮》最受讀者喜愛,其代表作《濕婆之舞》曾被譯成日文,在日本科幻雜志上發表。

  “我拿到這個獎有點僥幸,十分感謝《科幻世界》的姚海軍老師,沒有他的幫助,我這本書就不能及時地出版,感謝吳岩老師,他幫我在各種場合介紹這本書。”江波尤其提到前輩們的扶持,“我特別要感謝韓鬆老師,我的《銀河之心》三部曲他都在幫我推薦,尤其是這部獲獎作品幫我寫了很長的一篇文章作為序,前輩作家對后輩作家的關心我銘記在心。”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不少獲獎者都是80后和90后的年輕作家。最佳短篇科幻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更新代作家陳楸帆《巴鱗》摘得。陳楸帆生於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是中國更新代代表科幻作家之一,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而著稱,被視為“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他的作品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

  新銳科幻作家張冉的《太陽墜落之時》和顧適的《嵌合體》獲最佳中篇科幻小說金獎。“我一直覺得,最開始,我寫科幻是給自己寫的,之后我覺得是給他們寫的,最后我發現我是給你們寫的。”張冉在拿獎之后特別感謝一直鼓勵他的讀者們,張冉這幾年作品表現亮眼,屢屢獲獎,2015年10月,他就憑借作品《大飢之年》榮獲第六屆星雲獎的最佳中篇小說獎金獎,這次獲獎讓他罕見地蟬聯了最佳中篇。

  90后青年作家周敬之的《星隕3——沙漠的狼與公主》獲最佳少兒科幻圖書金獎。成全奪得最佳科幻編輯金獎,新加坡華人科幻作家胡紹晏獲最佳新秀金獎,最佳科幻評論金獎由海歸美國博士李廣益的《凡爾納的中國旅途》獲得,上海著名科幻愛好者組織“科幻蘋果核”獲最佳科幻社團金獎。 J226

  解讀

  劉慈欣:年輕一代作家有跨學科的知識面

  作家劉慈欣此次作為星雲獎的評委以“光劍”裝扮亮相頒獎儀式時,收獲了台下一片尖叫,劉慈欣此前也曾獲得過星雲獎,這次作為科幻界的前輩作家,他的角色是擔任評委和頒獎嘉賓。星雲獎各獎項揭曉后,劉慈欣接受了《北京晚報》的專訪,以評委視角為讀者介紹了本屆星雲獎的特色。

  在劉慈欣看來,本屆作品的風格差別很大,很難用一句話去概括,“我的觀察是這次的入圍作品很豐富,什麼樣的主題都有,有很硬的技術型的,也有偏文學化一些的。”對於江波獲得最佳長篇的《銀河之心3-追光逐影》,劉慈欣贊賞有加,認為這部小說視野廣闊,描寫整個銀河系宏偉的場景,符合江波一貫的那種很硬的、很技術的風格,作為作品的第三部,也繼承了作品宏達敘事的風格。

  對於此次獲獎的許多80后作家如陳楸帆、90后作家如周敬之等人的作品,劉慈欣認為年輕一代作家的視野更加豐富,所受的專業訓練也更多,“你可以看到他們故事主題的多樣性,因為他們的學歷普遍都很高的,還同時具備跨學科的知識面,比如郝景芳她不單是博士,還有物理學和經濟學不同的專業背景,視角會不一樣。”更年輕的作家們“對時尚有更深的感受和把握”這一特點也讓劉慈欣刮目相看。陳夢溪

  幕后

  首次設立科幻電影獎 多部作品版權售出

  值得關注的是,因為越來越多的科幻作家開始參與到科幻電影電視的創作中,本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特別設立了科幻電影創意專項獎。活動收到參評科幻作品100多部,經專家評審選出15部入圍科幻電影創意獎。

  在評獎期間,入圍作品有10部與文化影視公司簽署了科幻文學作品改編影視版權出讓協議,其中包括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何夕的名著《天年》、《傷心者》、《愛別離》,中國更新代科幻作家旗手江波的《銀河之心》三部曲。

  《天年》的作者、知名科幻作家何夕剛剛憑借這部作品拿到了另一科幻獎“銀河獎”的最佳長篇獎,何夕認為,科幻電影創意專項獎是電影和科幻的結合,說明現在華語科幻電影的路越來越寬了,而當晚最大的贏家江波的獲獎作品《銀河之心》也同時獲得了科幻電影創意專項獎,對此江波也表示,“我們有了影視獎,意味著科幻小說改編電影有了一條路,希望以后中國科幻電影會越來越優秀。”陳夢溪

  鏈接

  中國文學從不缺乏幻想

  前天,由新華網等主辦的“科幻·中國與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暨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開幕式在京啟幕。論壇將陸續迎來雨果獎得主劉慈欣、郝景芳,科幻作家王晉康、陳楸帆,日本科幻研究者岩上治等將親臨現場,開啟一輪科幻思想的交匯與碰撞。

  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創始人董仁威講述了星雲獎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董仁威看來,星雲獎的創辦與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分不開:中國科幻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1902年,梁啟超先生就提出“我們要有自己的科幻小說”,1903年,魯迅先生翻譯了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將西方科幻小說引入國內。1984年以后,中國科幻文學出現了一蹶不振的狀態,1990年后,科幻文學才開始有了一點起色,漸漸有了一些發展。

  2010年初,在一次四川省科普作協的聚會上,《科幻世界》的主編姚海軍跟董仁威提起創辦華語星雲獎和華人科幻協會的想法。兩人很快找到了在北京師范大學從事科幻教學多年,跟國內外作家非常熟悉的吳岩教授,決定把全世界的華語科幻能量發動起來,並開始謀劃舉辦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艱難中我們嘗試著前進,還記得第一屆星雲獎,我們用5000元在成都租了一個不知名的小電影院舉辦,最艱難的一次,科幻作家韓鬆還把自己的一萬元獎金拿出來幫助星雲獎渡過難關。”董仁威說。

  在中外科幻作家高峰論壇中,讀者們為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頭銜“陝西省陽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而大笑,而“大劉”則認真地回答主持人關於“未來人類可能發生最悲慘的事情”:“在我看來,科幻小說中描述過的最悲慘的人類未來,就是人類全部滅絕,其實追溯到宇宙盡頭,人類肯定是要滅絕的。”不過80后科幻文學代表作家陳楸帆就用劉慈欣的作品開玩笑,稱自己看過的科幻小說中最悲慘的未來就是劉慈欣的《三體》故事裡描寫的那樣。

  在論壇上,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認為,近兩年來,中國科幻人在國際上取得了巨大的影響有其必然性。“中國文學從來不缺乏幻想,我們很早就有幻想文學,但一直沒有科幻文學,在現代中國才出現科幻文學,將科學精神注入到文學中。”閻晶明說,“我們經過了幾代作家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績,現在文學界的人士有一些聲音,質疑科幻作品中究竟哪些是文學,然而我認為,我們的文學應該具有更多的專業知識。”

  “對於中國的科幻獎,我們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獨特問題是參與者都很年輕,有些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獨立,我們在探索一個美國的門票機制,向大眾售票。”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創始人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岩說,如果外國科幻作家在中國有出版商,有譯者,有親密的讀者和朋友,他們就會願意來中國,“前幾年我們提出來一個想法,可以做一個亞洲的科幻節,以星雲獎為基礎,這樣亞洲市場就有更大的吸引力。”(陳夢溪)

(責編:湯詩瑤、陳苑)

推薦閱讀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