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眼神何以迷恋"东方色彩":从泰戈尔到莫言【3】--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诺贝尔"眼神何以迷恋"东方色彩":从泰戈尔到莫言【3】

在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颁奖辞中,称他为“诗人”,说:“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莫言的获奖释放了中国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焦虑和压力,同时,莫言的获奖证明了中国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关注。
2013年02月26日08:53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莫言:独特的“乡土”

  其实,早在200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就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谁最靠近诺贝尔奖》的文章,其中将莫言列为第一推荐对象。在这篇文章中,他说:“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最热门的所有的主题,包括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这些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可以说,莫言独特的“乡土”经验和传统、现代杂糅的书写形式令他能够不限于中国,而对世界文学具有新鲜的冲击力。

  瑞典诺贝尔博物馆文学研究员克里斯蒂安·弗雷德告诉记者,许多欧洲读者,包括他自己,都觉得莫言的小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锐利的感官细节的描写。他说:“当我读完《天堂蒜薹之歌》时,甚至仿佛能在指尖嗅到腐烂的蒜薹的气味。美与丑、苦难和幽默总是在莫言的作品中如影随形,而伟大的作家总能描绘这类不确定性。”他认为莫言的写作生动有力,充满暗喻,震撼人心。

  他相信莫言的获奖帮助西方读者打开了新的文学视野。对他们而言,莫言的作品既有有趣的异国情调,同时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

  在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颁奖辞中,称他为“诗人”,说:“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认为,因为是表征某种集体无意识,好作家必定会书写生活其间的某个共同体,所谓的“乡土”也不应去政治化、去语境化,变成一种抽象的全球性的“乡土”,而应当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莫言所写的“高密东北乡”正是因为丰厚的农村生活体验而逃离了单面的危险,他的作品大都正面处理中国的农村经验,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一系列政治运动下的农村,具备了相当深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才是莫言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诺贝尔颁奖辞中说:“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大江健三郎曾说,他和莫言之间的联系在于他们同在古老的亚洲这片土地上,而这个亚洲并不是作为新兴经济势力而受到宠爱的亚洲,而是蕴含着持久的贫困和混沌的富庶的亚洲。可以说,莫言充满历史的具象苦难、执着于乡土而又超越乡土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青睐毫不奇怪。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莫言的获奖释放了中国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焦虑和压力,同时,莫言的获奖证明了中国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关注。而当下既融入世界潮流又具独特性的中国文化,恰能在莫言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这是一种不对立的、大气的文化。他说:“莫言作品中强烈的高密乡的想象,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文学中都是独特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与生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了独有的源泉。不少书写乡土的拉美作家,也曾受过西方教育,而莫言则是以自己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书写了20世纪民族的历史,在他的作品中,用充满内爆力的叙述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极限,一种中国人永不屈服的精神。”(见习记者 黄纯一)

  ■相关链接 布克奖

  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每年颁发一次。布克国际文学奖则是由布克奖主办机构于2005年创立、作为前者补充的奖项。该奖面向全球以英语写作或作品有英译本的在世作家,每两年颁发一次。

(责任编辑:实习生 包银辉、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