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谈文化发展战略【3】--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频道联合文化部推出“两会代表委员”系列访谈第五场:

[访谈实录]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谈文化发展战略【3】

2013年03月14日14:4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美术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个人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文化才是正常的生态。

[主持人]:我们曾经看过您有这样的口号是,中国美术院要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美术学要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一个学子也要有个人的特色。想请问一下您,您这句话当中,三个特色具体是指什么呢?

[杨晓阳]:我曾经长期在美术学院工作,对美术教育我有很多实践、很多思考,也有很多总结。艺术就其本质来说,它是讲个性的。艺术,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由于个性的一种发挥,所以它从各个方面切入,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它不是政策性,它不是经验性的,它是随时随地在变化的。艺术家是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注意到;别人没有穿透了,他穿透了。他以个性的表达来丰富文化的历史和这个整体。每一个艺术学院办成一个样子,全世界办一个就可以。每个人画成一个样子,全世界一个画家就可以了。

[杨晓阳]:从根本上来讲,艺术的个性在于个人,但是作为世界,由于它的历史背景,由于它的文化背景,由于它的生存的地理的特色不同,每一个地域,它形成一种特色,它是自然而然的,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每一个学校都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中国,比如说像广州美术学院,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它在公共艺术方面,它在设计方面,它曾经引领中国实用美术、公共艺术、设计艺术的前沿。

[杨晓阳]:比如西安美术学院,它地处十三代王朝的古都,它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的遗迹随处可见,它应该更加倾向于研究、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央美院,它地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的文化中心,它应该是海纳百川的。作为每一个画家,你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作品,丰富我们这个文化园丁,丰富我们这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果大家都搞成一个样子,那显然不是艺术的本质了,它可能是一种走向实用美术,走向普及。但是,作为美术学院,它不但要有创作,它还要有创新。有很多人把创作和创新混为一谈,我认为创作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个性。这个个性的形成,创新的形成,它就要尊重不同人的不同感受,这个人的不同感受,是由于他自己的条件所限制,他自己的条件决定了他的感受方式不一样,他的频道跟你的频道不一样,他接受的东西和感悟的东西,他的层面和深入程度,他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文化就会百花齐放。

[杨晓阳]:所以,美术学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个人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文化才是正常的生态。我们都去模仿西方,要西方就可以了,要中国干什么。中国文化是个早熟的文化,它是在商周时代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最高目标,它就是天人合一的,它就是大美为真的。天人合一、大美为真,就不能太个人主义。所以,它的和谐的局面就能够形成。

[杨晓阳]:西方的现代主义,它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借口的一个产物,以人为本,可以忽视天地。以人为本,可以忽略别人,我以我为本,你以你为本,这个问题本来是阶段性的正确提法,被发展成一个反面的借口,就形成现在的局面。西方的艺术,它极端的个人化,可能破坏自然。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又提出来,艺术家不能太个性化,不能太个人化。个性化是艺术的表现,个人主义就不好了,这个界限非常的微妙,搞不好就混为一谈,以人为本它是对的,但是以个人为本就会危害这个社会。艺术讲个性,可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就不只是个性了,这是两个概念,这非常模糊。中国人从商周时代,对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确立。在古代,包括在一些政治学的范畴,就讲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圣人无心,以民心为心。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它在最高的目标的设置上,它是最早提出来一个最大的目标,它讲究大美,什么叫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就是说,以天地为美,就为之大美。

[主持人]:人只是其中一个元素。

[杨晓阳]: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