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秦怡定义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上海小资情调的开拓者,甚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她还会很仔细地涂上亲戚从国外寄来的口红拍照,即使之后要马上擦掉。
她眷怀洋场氤氲、咀嚼海上风华,不仅对上海滩的名门淑媛、少奶奶、歌女、影后、保姆、女工等风俗画卷了然于胸,更是以一位地道的“上海La-dy”标准要求着自己,衣衫不整不上餐桌、头发不梳不出门。
今天凌晨,程乃珊,这位总是与端庄、典雅、知性相关联的上海女作家,因病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67岁。一代风华,就此陨落。
书香门第 平民体验
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曾祖父母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在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程乃珊的父母亲都是大学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颇深, 7岁的程乃珊就在妈妈的教授下学习钢琴指法,培养了她对音乐的爱好与理解。当时那个年代,学校流行学俄语,但精通英文的妈妈知道英语是多么的重要,她没有因为环境干扰而放弃让程乃珊学习英文,直到后来程乃珊考入了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又做了20多年的英语老师才领略了妈妈的过人之处。程乃珊曾不无感慨地说: “如果没有她们给我很好的教育,我可能也不会有执着追求的胆量,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可能就会随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在那个时代,不少女人为了改变命运,会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但我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1964年,程乃珊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十余年。这十年,正是程乃珊二三十岁那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那时候环境不允许女人打扮成光鲜模样上街,但她还是喜欢那些亲戚朋友从海外寄来的美丽的衣服和化妆品。她曾躲在家里仔细地涂上口红,拍完照片后再赶快擦掉。没地方烫漂亮的头发,她就用牛皮纸自己把直发卷成国外亲戚照片的波浪型。不喜欢八个样板戏,她就和一帮情趣相投的朋友找来古典音乐的老唱片来听。因此,现在看她当时的照片,不太像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拍的,与同龄人相比,她过得很色彩很布尔乔亚。
从小在上海、香港两地长大,程乃珊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