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大师林兆明
这次要讲《赵匡胤》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讲古坛上大师辈出,张悦楷、林兆明、梁锦辉、颜志图等讲古大师的声音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北有评书,南有讲古”,广东讲古因自己语言的特殊性而独领风骚。而因录制了《西游记》、《虾球传》等小说连播,林兆明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8月2日,迎来85岁大寿的林兆明,正式向外宣布要重返讲古坛,在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录制长篇小说《赵匡胤》。
开讲《赵匡胤》,全因一个“痴”字
85岁高龄的林兆明,是业内的讲古大师。子孙满堂的林老原本早就可以隐退,享受天伦之乐。在去年录完网络人气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不少人都认为林兆明将就此收山,可是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林兆明就决定再度出山。
说起自己如此执着于讲古坛,林老笑称,“无他,只是怎一个‘痴’字了得”。电视普及后,广州的讲古艺术开始走下坡路,电台受欢迎的程度也不如以往。但林老直言他不希望观众们从广播里收听的依旧是十几年甚至是二十几年前的“旧古仔”,他希望广播里有新的故事。正当这时,电台找上门,希望林兆明能录制《赵匡胤》。由于这本小说的人物集中,情节复杂,十分符合林兆明对于“讲古”小说的选择标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有了林兆明这次的重新出山。
讲古难不难,林老说其实“讲”不难,难的是开讲之前的案头准备工作,他所讲过的每一本小说,自己都要重新组织语言。这些年来,林老讲过800多万字的小说,单是手稿就有几尺高。尽管近几年饱受疾病困扰,但他对能再次讲古仍然充满干劲,“录完这本就到900万字了”。
广东讲古有特色,无奈后继无人
上世纪80年代,广东讲古界迎来了黄金时代,不仅大师辈出,小说连播更是成为广州城内人人必听的节目。而彼时广州城内也拥有数个讲古场所,比如文化公园、越秀公园等等。而如今,不仅与讲古相关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消失,讲古坛也不复存在,电台成为了讲古先生们最后的阵地。
在林兆明的眼中,粤语讲古不同于北方说书,也没有历史继承传统。很多讲古先生大多自学成才,大家的讲古方法也不尽相同。林老不同于其他讲古先生之处,在于他一直主张在讲古中“创造人物”,用还原人物性格的口吻去衬托故事情节,他往往可以用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讲述得栩栩如生,听到“哎呦,唧唧唧”、“车车车”、“我呸”,就知道这是孙猴子,而听到带点口吃的“喂,哥、哥呀……”大家就知道猪八戒登场了。说到这里,林老还现场示范起来。事实上,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源自林老自己在生活中的反复琢磨与观察。很多俏皮话都来自于生活,也许是帮他修单车的伙计,也可能是他几岁大的小孙子。
粤语讲古衰落的结果,导致现在粤语讲古后继无人。对此,林老颇为无奈。事实上,林老一直希望能在广州开设讲古训练班,但都苦于缺乏支持,缺乏生源,反而是澳门的很多大学常邀请他去开讲座。“我常在想究竟是没人看啊?还是没有人去组织?不花心思去培养观众,难道要讲古自生自灭?我真的好心痛。”
此外,林老还透露,他目前在写一本自传,已完成一半,除了讲述自己的生平,也会跟大家分享多年来的讲古心得,希望能对有志于学习讲古的年轻人有所帮助。(文/本报记者 范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