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爨陶:挖掘传统爨文化 探索文化创新模式--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云南爨陶:挖掘传统爨文化 探索文化创新模式

2013年08月11日14:25    来源:云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云南爨陶:挖掘传统爨文化 探索文化创新模式

  原标题:爨陶:从爨文化中浴火重生

  辉煌的爨文化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逐鹿。为躲避战乱,以霍、孟、雍、爨、亮、毛、焦、李诸氏为代表的中原豪门望族纷纷南迁至南中(云南全境、贵州西北部、四川西南部)一带循世避难。公元339年,趁霍、孟两姓“火拼”,爨氏家族一举夺得“南中霸主”地位。

  爨氏积极汲取内地文化养份,将儒家、道家的传统与当地原始巫教融合,使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得到了深度融合和交流,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爨文化,包括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成为云南历史上曾经一度辉煌的主流文化。唐天宝年间,南诏攻灭爨氏,“独步南境五百年”辉煌历史的爨文化也随着爨民族的迁徙而湮没。直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时任云贵总督的阮元才将尘封千年的爨龙颜碑从陆良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搜寻出来,典籍中零星记载的爨文化的辉煌历史才有了些许实物的佐证,扑朔迷离的爨文化从此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1961年,爨龙颜碑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接受着一批批书法大家、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的崇拜和景仰。据专家判定,爨龙颜碑具有很高的书法、历史、美学价值——

  神品第一的书法价值。爨体书法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爨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既有北碑的古拙敦厚、雄壮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神韵高旷、茂美飘逸的南方书韵。阮元曾称之“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康有为更是推崇备至,赞其“下笔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局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推尊为“雄强茂美之宗”、“古今楷法第一”、“华夏神品第一”。

  珍贵的历史价值。爨龙颜碑主要记载了爨龙颜祖孙三代的职官仕历以及对爨龙颜显赫功绩的歌功颂德,它是东汉末年至唐代中叶近五百间盘踞南中世家大姓爨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南中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填补了正史之不足。

  独特的美学价值。从碑的形制看,站在高大、挺拔、古拙、深邃的爨龙颜碑面前,让人顿觉自身之渺小遂而产生敬畏与遐思。从碑的文体看,它是志与铭相结合的标准散骈文,行文流畅,词藻优美,主题突出,具有清新典雅之美感。从文章结构看,全文紧凑,脉理清晰,气韵贯通,修辞巧妙、对仗工整、音韵均衡。

  传统土陶隐藏的信息

  爨文化虽然从唐代南诏以后,渐渐被埋没于历史尘埃中,到清代才重现异彩,但是在陆良一带的传统土陶中,还是能隐约探出爨文化的痕迹。

  传统的陆良土陶究竟起源于何时,兴盛于何代,几乎没有任何典籍可查,有待历史学家和文物界业内人士进行专业考证。据调查,早在明清以前,陆良县中枢镇窑上村就是一个专门烧制砖、瓦、陶、罐的地方。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陆良境内尚有马街镇汤官箐、中枢镇菜园以及北坛山等地,依然采用古老的龙窑技术烧制盆、碗、罐、缸、杯、甄子等传统土陶器皿。随着时代的变化,土陶器皿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菜园、北坛山等一批土窑相继歇业。

  但是,传统技艺会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马街镇汤官箐村的几户人家,始终坚守着祖先传承下来的手艺,烧制传统土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汤官箐村烧制的土陶品种也有了变化,主要是大批量生产花盆、咸菜缸之类的东西,完全与市场接轨。制作土陶的工艺也揉进了一些现代科技的成份和元素,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龙窑也被立窑取代。

  汤官箐村农民张建青,30年前就跟随父辈学会了土陶制作手艺,后来把家庭式作坊办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民营企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每天制作陶器近千个,除了销往陆良本地外,还远销到曲靖、昆明等地。

  古老文化重现异彩

  如何能让传统的土陶融入更多的爨文化元素,使之更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个性,陆良人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2012年10月,陆良人王江雁基于对爨文化的崇敬和理解,开始对传统土陶进行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他整合了爨体书法大家和传统土陶制作艺人,把爨体书法与陶器结合,开发出了精美的爨陶。

  这种集陶艺、书法为一体的新型爨陶具有四大特性:

  一是制作工艺考究。爨陶所选材料为陆良民间所说的“金钢泥”,该原料青、白、黄相间,质地细腻,收缩性强,粘糯性好,硬度比较大。原料通过机器碾成灰粉状,经兑水、和泥、炼泥、用真空炼泥机抽取泥中空气、揉泥料、手工拉坯造型、自然半干等环节,再经过精修、书写绘画、阴刻填泥,待自然晾干后方可入窑烧制。出窑后,爨陶表面会形成一层黑色硬皮,需要再进行粗磨、细磨和抛光。爨陶除引进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的制作方法,还吸收了云南建水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每一件作品,要经过制泥、拉坯、初修、写书、装饰、雕刻、填泥、精修、晾干、烧制、打磨等数十道工序,前后需要40多天时间,浸透着工匠师傅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二是文化气息浓烈。爨陶在装饰上更加注重表现爨体书法韵味,阴刻填泥是其最最显著的特点。雕刻刀法多变,所刻线条长短、粗细、藏露、深浅,曲直得当,自然大方。爨陶上的每个字,都是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等爨体书法名家之手,加上适当的花草树木点缀,以古朴斑斓、纯洁自然,给人以震撼和冲击,美轮美奂,高贵典雅。

  三是品种形式多样。爨陶器型主要有壶、杯、盘、梅瓶、博古瓶、胆瓶、直口瓶、蒜头瓶等。由于爨陶成色古拙多变,烧制出窑的器皿无一雷同,或是深黑色,或是鳝鱼黄,或是红中泛紫,或是黄中现红……颇为稀奇。

  四是实用价值极高。用爨陶茶壶泡茶,茶叶纯正不变味;用爨陶花瓶插花,花朵经久不凋谢。

  爨陶业的兴起,为古老神秘的爨文化提供了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实物载体,也对开发利用历史文化打造陆良旅游文化大县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来源:云南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