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资料图
简化字的演变过程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蓝生今年7月22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曾谈到“简化字演变的过程”。江蓝生认为,从殷商业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算起,汉字有三四前年的历史,总是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有简化,也有繁化,但主导趋势是简化,在常用字范围内简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这是由文字的工具性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便于使用是最重要的表现:便于书写,利于表音表义。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在在我国几前年亿的文化史上,功劳卓著。汉字克服了国家和民族由于政治、地理和方言等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微细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对汉字的认同心理仍然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中华文明绵延了几千年都没有中断,汉字功不可没。但是汉字数量大(《康熙字典》47035个)、笔画多,龜繁体17画,龍繁体16画。读音乱,像龟有gui(乌龟)、jun(皲裂)、qiu(龟兹)。检索难(难认、难写、难读、难查)是不争的事实,不利于文化的普及。
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痛感,汉字如果不改变,将会严重影响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上不去,国民素质提高不了,国家就不可能强大,所以近代以来,汉字改革运动一直蓬勃进展。汉字简化运动史于清末,五五运动提倡“汉字革命”,国学大师钱玄同、黎锦熙是积极的推动者。
1922年,钱玄同、黎锦熙等向当时的民国政府提出了《减省汉字笔划案》。
1935年8月,国民折算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后因国民党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半年以后被废止。
解放后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大语文现代化改革是前一阶段运动的继续,最终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获得成功。
![]() | ![]() |